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杨棕贤
“老伴重病在床,家里断了收入,孙儿每天吃饭的钱都拿不出来了……”2025年8月5日,陈小某的奶奶潘某某攥着一沓泛黄的材料,焦急地走向荥经县综治中心的妇联窗口。一场跨越10余年的抚养费纠纷,牵出了一段令人揪心的家庭往事。
精神残疾的老人、失联的父亲、远嫁异地的母亲、正在读书的贫困少年——这道看似无解的难题,在综治中心“搭台子、定格子、过筛子、指路子、明理子”工作法的推动下,终于迎来了法律的定论与亲情的回暖。
困境求助
残疾老人为孙儿寻出路
故事要从2014年说起,当年,陈小某的父亲陈某与母亲朱某某签下离婚协议,约定孩子随父亲生活,母亲朱某某不承担孩子的抚养责任。可谁也没想到,这纸协议竟成了这个家庭破碎的开端——离婚后,朱某某远嫁重庆,此后7年未与孩子及陈家联系。而没过多久,本应承担抚养责任的陈某却彻底失踪,家人不知其去向,抚养陈小某的重任最终落到爷爷奶奶肩上。
陈小某的童年,是跟着爷爷奶奶度过的。可爷爷、奶奶均有精神残疾,每月光药费就要花上千块,家里还有个小女儿在读大学,日子捉襟见肘。可老两口硬是省吃俭用,把陈小某拉扯到13岁。
直到2025年夏天,爷爷突然重病卧床,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断了。眼看着陈小某就要升初二,可家里却拿不出生活费。潘某某实在走投无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荥经县综治中心的妇联窗口。
“我们老两口药费每月上千,又都是精神残疾,还有个小女儿在读大学……”潘某某的声音有些发抖,手里的材料只有离婚证、身份证、残疾证。妇联工作人员听完潘某某的哭诉,立刻意识到事情不简单。这不仅是一笔生活费的问题,更是涉未成年人权益的急难事儿,单靠妇联的力量根本不够。当天,妇联就牵头联系了司法、民政、公安、法院、检察等部门,把情况一一说明,大家一致决定“攥指成拳”,帮这个家庭解困。
联动破局
母子关系破冰重拾希望
跨省追索、监护人认定、情绪疏导——这件看似普通的家事纠纷,早已超出一般的法律范畴,成了一道情感与制度交织的难题。第一次协商会上,县委分管领导将该纠纷定为“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民生急难事项”,指令由县综治中心统筹,多部门协同发力。 有人提议让潘某某起诉朱某某,通过法律途径索要抚养费,却被潘某某摇着头否决了:“她在重庆,我年纪大了又有病,来回跑太折腾,实在吃不消……”
这条路走不通,各部门再次坐下来商议,最后敲定了新方案——由妇联主打“情感牌”,尝试联系朱某某,唤醒她的母爱。可朱某某已失联7年,对工作人员的联系十分抗拒,接到电话时总以为是骗子,直接挂断。
妇联工作人员没有放弃,翻遍潘某某提供的材料,又反复梳理陈家的关系网,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陈某弟弟的妻子杨某,是唯一还能联系上朱某某的亲戚。工作人员立刻找到杨某,诚恳地请她帮忙搭个“沟通桥”。杨某不仅把陈小某的近况视频转发给朱某某,还如实转达了潘某某的处境和紧迫。视频里,陈小某腼腆地说:“妈妈,这么多年你都没管过我,现在爷爷奶奶都生病,也供不起我了……”这些话,像重锤一样砸在朱某某的心上。
经过多日反复沟通,朱某某终于松口了。她同意每月给孩子600元,但坚持说“这不是抚养费”——这份坚持,既源于当年离婚协议中“不承担抚养责任”的约定,也是她面对多年缺席母职时复杂情绪的流露。
尽管称谓不同,但孩子的生活费总算有了着落。联合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这来之不易的转变,一边继续跟朱某某聊孩子的日常,帮她解开心结,一边给她普及民法典里关于父母抚养义务的规定,让她明白孩子始终是自己的牵挂。
2025年8月19日,荥经县综治中心进行电话回访潘某某时,电话那头的老人声音带着哽咽连连道谢:“收到了!600块已经到账了!孩子的生活费有着落了,太谢谢你们了!”
这场跨越13年的纠葛,没有冰冷的法庭对峙。从潘某某最初求助综治中心,到综治中心统筹协调多部门联动,再到妇联牵头突破沟通壁垒,最终让“失联”的母爱重新回归。每月600元的“支持费”,数额或许不多,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荥经县综治中心凝聚多方力量,用法律与温情交织出的温暖答案。
此次事件的成功化解,是雅安市“综治+妇联”阵地联建的生动缩影。雅安市妇联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及党委政府安排部署,全市基层妇联组织已全面入驻综治中心,与综治中心深度融合实现1+1>2的效果,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优质高效的维权暖心服务,在平安雅安建设中传递妇联温度,让“到综治中心能解决问题”成为群众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