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雍剑波 文/图
在川东大地,渠江之滨,法治正以其温厚而坚定的力量,深深植根于广安这片红色热土。9月2日,记者从广安市委依法治市办公室获悉,2021年以来,广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一幅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壮丽画卷正在小平家乡的城乡山水间徐徐展开。
高位推动 绘就普法“同心圆”
“普法不是司法行政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广安市委依法治市办公室负责人深有感触。早在“八五”普法启动之初,广安便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的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度融入法治建设、平安建设、基层治理的肌理。
保障到位是关键。广安市县两级将普法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确保钱用在“刀刃”上。更为创新的是,一套“提示+督办”的推进机制得以建立,普法重点工作提示单、督办单成为督促责任落实的“利器”,推动各项工作从“纸上”落到“地上”。
专业的队伍是基石。广安市组建了拥有253名专家的“八五”普法讲师团,培育了8600余名活跃在村居的“法律明白人”、680余户“学法用法示范户”。他们像一颗颗种子,将法治精神播撒到賨州的每一个角落。
精准滴灌 法治甘霖润心田
普法工作,贵在精准,难在实效。广安在“精准施策”上下足了功夫。
对于“关键少数”,广安率先在全省建立国家工作人员网上学法考试平台,出台《广安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清晰列出5部首要任务法规和153部综合清单法规,让领导干部学法有依据、履职有底气。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邻水九中,一场场生动的“法治游园”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法律知识。全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配备率达100%,岳池县更创新推行“法治班主任”模式,912名优秀政法干警进驻2598个班级,成为孩子们身边的法治守护者。“大白哥哥”普法课堂、“三原色彩虹工作室”、“賨法青鸟”等一批青少年普法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年均覆盖学生超45万人次。
在广袤乡村,“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如火如荼。年均800余场的农民夜校、法治院坝会,将法律知识带到田间地头。
华蓥山脚下,独具特色的“乡村坝坝茶馆+普法”模式,将法治元素融入浓浓的茶香与“龙门阵”文化中,让普法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这里,还走出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人民调解能手”赵忠,他以“赵忠工作室”为平台,用乡音乡情化解矛盾纠纷,成为乡村法治的亮丽名片。
文化滋养 法治精神沁人心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深入人心,而文化是最好的滋养。
走进武胜县中滩湿地法治教育主题公园,市民在休闲漫步中便能感受法治文化的熏陶。这样的省级法治教育示范基地,广安已建成12个。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成功入选四川省第一批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成为传承红色法治基因的重要场所。
法治文艺作品精彩纷呈。连续举办10届的广安法治微视频微电影大赛,诞生了280余部优秀作品。其中,讲述人民调解故事的微电影《为了和平》荣获第三届川渝法治微视频微电影大赛一等奖,感动了无数观众。“法润賨州·法治文艺进万家”“法治四季行”活动演出600余场,让法治精神在欢声笑语中传递。
地域法治文化IP日益响亮。广安区的“法小安”、邻水县的“法小橙”、广安禁毒的“安小吉”……一个个亲切可爱的普法形象走进群众生活;华蓥市的“萤火虫”法治宣传品牌点亮夜空,武胜县将非遗剪纸与普法巧妙融合。“法绘三色广土安辑”文化品牌,更获评全省法院十大优秀文化品牌。
普治融合 护航发展显担当
普法是为了更好的治理,法治是最优的营商环境。
在川渝高竹新区,全国首个跨省域运行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已然建成,成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背景下法治协同的“前沿哨所”。与之呼应,“明月山法治联盟”推动着周边地区在环境损害联防、生态修复联治、法治宣传联动上深度合作。
深入企业的“法治体检”“法企同行”活动,精准对接企业法律需求;法治广安、“魅力广安”APP上的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知识竞赛,吸引众多市民参与;“一目录五清单”包容审慎监管和“亮码入企”的推行,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在网络空间,“清朗”“天府清风”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关闭违法违规网站200余家,清理网络有害信息10万余条,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
回首来时路,苍茫横翠微。广安市司法局等3个集体和2名个人荣获全国“八五”普法中期通报表扬,13个村(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累累硕果是对过往工作的最好肯定。
“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在压实责任、智慧普法、普治融合上再下深水,努力让法治成为广安最显著的城市特质和最重要的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展望前路,广安市委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廷远表示。
法治的阳光,正平等地照耀着賨州大地的每一处山水、每一个人。在小平故里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法治的故事,每天都在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