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文/图
“有人大代表在,咱们这土地恢复的事儿,肯定能办得明明白白!”近日,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中伙铺村骄阳似火的田埂上,村民代表望着眼前正在仔细查看林地情况的法官和人大代表,难掩激动地说道。这场涉及36户村民、50多亩土地的租赁合同纠纷,在龙马潭区法院依托泸法麒麟·龙马“谈”和调解机制初步达成协议后,因为有了人大代表的全程见证,让“恢复土地原状、退林还耕”的承诺落地更有了底气。
事情要从17年前说起。36户村民将自家共50多亩土地租给许某及其丈夫种植林木,双方约定每年支付租金。许某丈夫去世后的五年里,许某却一直拖欠租金,村民们多次催讨无果,无奈之下诉至龙马潭区法院,要求支付欠款、解除合同,并恢复土地原状以便重新耕种。这起纠纷,不仅关系到村民的“钱袋子”和“粮袋子”,更关乎能否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粮食安全政策落到实处,是一场生动的基层实践。于是承办法官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最终,许某同意在下月付清全部拖欠租金,双方解除合同,由许某负责将所有土地恢复原状。但“恢复到什么程度才算‘原状’”,双方对此存在分歧。树木清理、土地平整的标准如何确定?怎样才能让土地直接耕种?这些细节问题,成了村民们最关心的事。
为了让调解协议真正落到实处,法官决定带着问题走进村里,到现场逐项核查土地现状,细化恢复方案。出发前,法官特意邀请了当地人大代表谭大姐一同前往。“人大代表最懂村民心声,有他们见证,方案才能更贴合实际,也能让群众更放心。”
现场调研中,法官先是与36户村民代表进行了沟通,记下大家对土地恢复的具体诉求:“得把树桩、竹根刨干净,不然没法犁地”“整平后田坎要恢复”……随后,又跟着人大代表和村民一起,沿着50多亩林地边走边看,对照土地原貌记录、拍照。“这些细节必须写进补充协议,人大代表和村民们都看着,咱们得按约定办到位。”法官当场让村民签署了补充协议。人大代表也当场表态:“后续我们会跟踪监督,直到土地真正回到村民手中,能顺利耕种为止。”
“从调解到现场落实,人大代表全程参与,既是见证者,也是监督员,更是群众的贴心人。”承办法官表示,让人大代表介入纠纷解决的“后半篇文章”,不仅让司法过程更透明,也更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公平与安心。如今,36户村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这场由人大代表见证的“田间调研”,不仅推动了纠纷的彻底解决,更让基层司法在阳光下运行,为乡村和谐稳定注入了温暖而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