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还藏财产!攀枝花一男子拒执获刑

  
2025-08-21 17:46:02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唐万贵

民间借贷,本是亲友间“雪中送炭”的温暖约定——一方解燃眉之急,一方凭信任相助,靠的是“有借有还”的诚信,护的是彼此珍视的情谊。可总有少数人,借钱时满口承诺“一定还”,还款时却翻脸不认账,甚至耍小聪明隐瞒财产、对抗法院执行。近日,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下称“拒执罪”)案件,就给这类“老赖”敲响了警钟:司法权威不容挑衅,逃避执行的“小聪明”,最终只会换来法律的“严惩治”。

7.1万元借款赖着不还,还藏微信交易记录

事情要从一笔民间借贷说起。李大姐(化名)曾出于信任,借给易小弟(化名)7.1万元。可约定的还款时间到了,易小弟却迟迟不兑现承诺,双方多次沟通无果后,李大姐只好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

考虑到两人曾有亲友关系,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易小弟需在三个月内,一次性还清欠李大姐的7.1万元。本以为事情能就此解决,没想到调解文书生效后,易小弟再次“失约”——到期后分文未还。

无奈之下,李大姐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法院受理后,当天就向易小弟送达了执行裁定书、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及限制消费令,明确要求他如实申报名下所有财产,包括银行存款、网络资金、房产、车辆等。

可易小弟非但没正视义务,反而动起了“歪心思”。他明知微信账户内有交易记录,却故意隐瞒,未在财产申报中如实说明。法院查实这一情况后,认为其属于“虚假报告财产”,当即对易小弟作出了15日司法拘留的决定。

原以为拘留能让易小弟认清错误、主动履行,可他仍不知悔改——拘留期满后,依旧拒不支付欠款,也不配合法院执行。最终,易小弟因涉嫌拒执罪,被依法提起公诉。

构成拒执罪获刑2个月,自首认罪认罚获从轻

西区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时,对案件事实进行了全面核查。法院认为,易小弟在有能力执行法院生效调解协议的情况下,故意隐瞒财产、拒不履行义务,其行为已符合拒执罪的构成要件,且情节严重,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不过,案件审理中也查明了几个从轻处罚的情节:易小弟经民警电话通知后,主动到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构成“自首”,根据法律规定可从轻或减轻处罚;庭审时,他当庭自愿认罪认罚,态度较好,可依法从宽处理;同时,易小弟此前无犯罪记录,属于初犯,也可酌情从轻处罚。

综合全案情节,法院最终作出判决:被告人易小弟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判处拘役二个月。

逃避执行不是“出路”,是“绝路”

“如实申报财产,是每一个被执行人的法定义务,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案件承办法官在庭审后特别提醒,如今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工具普及,不少人以为“网络资金看不见、查不到”,便想通过隐藏交易记录逃避执行,这其实是严重的误解——法院可依法查询被执行人的网络资金流水,任何隐瞒行为都是对司法程序的公然漠视,更是对诚信底线的践踏。

法官进一步解释,被执行人一旦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后果远不止“被拘留”这么简单:首先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成为大家常说的“老赖”;其次会被限制高消费,不能坐飞机、高铁,不能住星级酒店,甚至不能给孩子报高价私立学校;若情节严重,像易小弟这样构成拒执罪,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留下终身无法消除的犯罪记录。

“更关键的是,这份犯罪记录不仅影响自己——个人征信受损,今后贷款、办信用卡都会受限;还会牵连子女,比如子女报考公务员、参军、入党时,政审环节可能会因直系亲属的犯罪记录受到影响,升学、就业的重要机会都可能因此错失。”法官强调,“逃避执行从来不是‘出路’,而是‘绝路’。被执行人千万别抱有侥幸心理,主动联系申请人协商、积极履行义务,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