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川北大地,四川省蓬安县新园乡的万亩果园飘香。近年来,当地靠着“春赏花、夏摘果”的休闲农业模式,把果园变成了景区,果农们再也不用为销路犯愁。可产业火了,交易中的小摩擦也跟着出现。
此前,果农老张的5万斤梨子,通过批量卖给经销商和在交易长廊零售两种方式顺利售罄,唯独一万元果钱迟迟未能结清。“法官,我们提前就把价格说好了才让经销商拉走梨,现在他反倒讨价还价,拖着一万元不给,这该咋办啊!”老张在“新园乡联系群”里焦急地向驻镇法官倾诉。
为将矛盾化解在前端、防范于未然,蓬安县人民法院推行“一乡镇一法官”制度,由一名法官定点联系一个乡镇,并建立微信群,及时回应群众的法律需求。
眼下正是果园丰收旺季,为解决老张的燃眉之急,更要避免类似纠纷重演,联系法官决定联合村委会开展当面调解,并召集果农们就地进行普法宣传。
调解现场,经销商面露难色:“今年水果行情不好,价格上不去,我也不是故意拖欠……”
“不管行情如何,通过微信、电话提前约定好价格,就具备法律效力。如今梨子已经交付售出,货款一分都不能少。”法官当即释明法律规定。
由于双方本无深层矛盾,买卖事实清晰,经过法官一番耐心释法明理,经销商当场给老张转账一万元果钱,纠纷顺利化解。
趁热打铁!法官立马把调解现场变成“田间课堂”,给围拢的果农们开起普法讲堂:“收定金要写条,品种规格要写清,交货时得签字画押……”边说边分发印制好的宣传手册,还帮助果农们规范了买卖合同内容。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万亩果园里,也映在果农们笑盈盈的脸上。在蓬安,“一乡镇一法官”就像扎根田间的“法治稻草人”,既守护着丰收的果实,更守护着乡村振兴的好日子。
(沈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