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平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雍剑波 文/图
8月18日,记者从岳池县公安局获悉,岳池县安公桥社区的智能锁销售商户张女士遭遇了一起离奇的“隔空盗刷”事件:本想展示收款码收取货款,却在操作间隙被骗子盗刷4500元。岳池公安及时披露案件细节,提醒广大市民警惕支付环节的新型诈骗陷阱。
案例回顾:展示收款码时,钱款不翼而飞
据张女士回忆,一名昵称“啦啦啦”的网民通过微信添加其为好友,咨询智能锁安装业务。在张女士介绍产品后,对方“爽快”下单,并提出通过支付宝扫码付款。随后,对方要求通过微信视频查看支付宝收款码,就在张女士切换页面准备展示收款码的过程中,手机突然提示发生一笔4500元的免密支付。
警方调查发现,骗局的关键在于支付平台的页面设置漏洞:打开支付宝“收付款”功能时,系统会先显示“付款码”页面,需手动切换才能显示“收款码”。骗子正是利用张女士切换页面的间隙,通过视频截图获取付款码,再借助张女士开启的“免密支付”功能完成盗刷。
骗局揭秘:两大漏洞成骗子“突破口”
岳池公安民警分析,此类骗局主要利用了支付平台的设计特点和用户的使用习惯漏洞:页面切换漏洞:多数支付平台的收付款功能默认优先显示付款码,切换至收款码需额外操作,这一间隙给了骗子截图的机会。
免密支付风险:部分用户为图方便开启免密支付,且未设置支付限额,导致骗子获取付款码后可直接完成扣款。
民警特别强调,此类骗局并非支付宝独有,微信等其他支付平台也存在类似的收付款码切换逻辑,用户需普遍警惕。
岳池县警方提示:
四步防范支付风险
为避免类似盗刷事件,岳池公安提醒广大市民做好以下防范措施:
1. 谨慎展示付款码:绝不向他人随意展示支付平台的付款码页面,视频通话时避免镜头直接对着手机支付界面。
2. 关闭非必要免密支付:进入支付宝、微信等支付软件的设置页面,关闭非常用场景的免密支付功能,或设置较低的免密支付限额。
3. 优化支付密码设置:为支付软件单独设置复杂密码,开启指纹或面容支付等生物识别验证方式,提高账户安全性。
4. 加强交易核实:网络交易时尽量通过平台担保支付,涉及直接转账或扫码付款的,务必通过电话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确认无误后再操作。
如遇资金盗刷,市民应立即保存相关证据,拨打110报警,并联系支付平台冻结账户,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当前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岳池公安将持续曝光各类新型骗局,提升群众防范意识。请广大市民牢记“不轻信、不泄露、不随意操作”的原则,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