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中院发布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及典型案例

  
2025-08-13 15:19:07
     

唐玉饶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唐万贵

8月12日,凉山中院举办新闻通气会,发布《凉山法院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2023年6月—2025年8月)》及凉山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此次会议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行政部门代表及多家媒体代表全程参与,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凉山法院环境司法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


据悉,2023年6月以来,凉山法院受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465件。其中,刑事案件266件,占比57.2%;民事案件157件,占比33.76%;行政及非诉执行案件42件,占比9.03%。2件典型案例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

锚定司法核心职责,夯实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根基

依法严惩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依法从严、从快审理环境资源一审刑事案件266件,判处犯罪分子436人。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适用缓刑271人,注重财产刑适用,通过经济制裁手段,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妥善化解环境资源民事纠纷。受理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民事案件157件。依法判决涉事企业承担相应经济赔偿,有力维护居民的环境权益。依法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受理环境资源一审行政及非诉执行案件41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2件。向地方政府及行政部门发送相关司法建议6份,为完善土地、渔政等监督管理机制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紧扣绿色发展战略,以精准司法护航区域转型发展

聚焦重点生态区域提供靶向司法服务。全力护航长江“十年禁渔”,审理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88件195人。筑牢高原湿地保护网,构建“法庭+景区”联调联动机制,推动法官入驻景区综合治理中心,建立旅游纠纷、破坏生态环境纠纷及时受理、快速审理机制。围绕产业绿色升级破解发展矛盾。积极参与“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专项行动”等,强化司法监管与引导。设立“天府粮仓”司法保护示范基地,构建“一中心四平台八站点”粮食安全保障格局,助力守牢粮食安全防线。完善生态环境司法修复路径。全面推行“补种复绿”“劳务代偿”等修复机制,构建全链条跟踪体系。判决补种珙桐树、柳杉等林木3.7万株,增殖放流鱼类16.41万尾,督促违法主体缴纳生态修复费用315.18万元。​

深化审判机制革新,提升环资审判现代化水平

完善审判工作机制。与成都环境资源法庭建立“全流程”协作机制,推行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理模式。强化专业技术支撑。深化与相关职能部门、专业鉴定机构的协作,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司法鉴定与损害评估机制。累计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等参与环资案件鉴定评估、会商研讨、解答专业技术问题等56件次,为案件公正审理筑牢技术根基。​加强审判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邀请环境法学专家、资深法官、环保领域专业人士授课,提升法官对复杂环资案件的法律适用能力和专业判断水平,先后组织200余人次参训,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环资审判队伍。​

拓展司法职能影响,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新格局

推进跨区域司法协作,共筑生态安全防线。深化青藏高原、岷江、金沙江等重要生态区司法保护协作,构建“一原三江两河多点”司法协作体系,打破区域保护壁垒。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凝聚生态保护合力。加强与检察、公安、自然资源、林草等行政执法部门协作配合,积极推进护航生态的法治资源整合。开展环境司法宣传,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深入开展环境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开展特色专题普法活动36场(次)。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平台,扩大环境司法宣传影响力。

此次凉山中院同步发布8件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集中展现凉山法院在守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方面的审判实践,为社会主体依法开展涉环境资源活动提供司法指引。8件典型案例分别为:

1.甘洛县人民检察院诉某镇人民政府行政公益诉讼案

2.杨某等8人非法采矿案

3.蔡某永盗掘古墓葬案

4.杨某星失火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5.罗某非法占用农用地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6.李某盗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7.张某洪等三人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非法持有枪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8.陈某等70人与会理某养殖场水污染责任纠纷案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