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渠县法院审理了一起特殊的离婚纠纷。双方当事人均为哑人,沟通障碍成了最大的难题。此外,女方及其母亲专程从外地乘飞机赶回渠县,行程紧张,继续处理完返回外省工作。若按常规流程聘请专业手语翻译,时间上恐难满足当事人需求。为了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承办法官在了解双方当事人曾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会识字打字,能通过手机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后,用一场无声但高效的“指尖法庭”,以两小时的“打字”解了十年的心事。
“向某,苏某要求与你离婚,你是否同意离婚?”“你们是哪一年登记结婚?”“你们婚后有无生育子女?”……一串串的文字在手机屏幕闪过,法官通过微信群发问,耐心调查清楚案件的基本事实,双方当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也在微信群聊中充分交流了意见。仅花费两个小时,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原、被告双方成功领取了民事调解书及离婚证明书,这场跨越声音障碍的调解顺利完成。
“两个娃儿平时都不在一起生活,女方长年在外地,这么多年,这个婚姻过得并不幸福,感谢法院今天终于把这个“老大难”的问题解决好了”,其双方父母均对法院便捷、高效的便民办案流程效率一致称赞。
于无声处听惊雷,司法温度“键”温情。婚姻纠纷,看似小,羁绊其中,心情烦,渠县法院的法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持将“如我在诉”的理念贯彻到每一件这样的民生“小”案中,面对特殊群体的特殊困难时,不局于常规,主动探索合法合理、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司法为民,不在口号,而在于解决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具体难题”时,那份设身处地的智慧和高效务实的行动,正是这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才换来我们和谐有序的大环境。
(杨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