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文/图
一份生效法律判决,承载着15名农民工对30余万元血汗钱的热切期盼。然而,当判决进入执行程序,古蔺县法院执行干警面对的是债务缠身的被执行人、层层叠加的执行僵局。前不久,历经近一年的不懈攻坚,这场 "一波四折" 的执行战役终获全胜,血汗钱最终精准送达农民工手中,用司法实践生动诠释了 "司法为民" 的深刻内涵。
僵局迭起:四层障碍困住血汗钱
源头枯竭的困局成为执行工作的第一道难关。被执行人四川某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因经营不善早已债务缠身,名下无足额可执行财产,且案涉工程尚未完成结算,工程款支付条件尚未达成。农民工工资仿佛成了无源之水,案件刚启动便陷入停滞。
执行法官并未退缩,转而深挖股东责任,成功追加公司股东为被执行人,要求其在未足额出资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然而,当查封大股东名下房产时,却发现该房产已办理高额抵押,处置后无剩余价值可供分配;小股东名下更是无任何财产,案件陷入第二层僵局。
为解燃眉之急,执行法官将目光投向总包方国有企业,多次奔赴成都沟通协调,阐明农民工工资的特殊性与紧迫性,恳请从社会责任出发先行垫付。总包方虽有善意,但因工程尾款结算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作为国企若贸然垫付可能面临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制度壁垒让案件再陷僵局。
在穷尽手段后,案件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但执行法官始终没有放弃。经过反复沟通,发包方某地方国资公司终于同意支付 100 万元专项用于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就在曙光初现之际,被执行人资质过期的意外状况出现——总包方因严格财务制度,无法向资质过期企业付款,第四重障碍横亘在 "最后一公里"。
破壁攻坚:智慧与坚持打通支付通道
面对近乎戏剧性的波折,执行法官展现出非凡的韧性与智慧。通过与总包方密集磋商,一条合规路径最终被打通:由执行法官全程协调,快速收集15名农民工的工资清单、领款账户、签字确认书及被执行人出具的委托支付书,再由被执行人向总包方申报付款。
凭借这套完整材料,总包方成功绕过向被执行人公司付款的障碍,将30余万元直接支付至农民工个人账户。
历经近一年攻坚,这起涉农民工工资案件终获圆满解决。30余万元血汗钱的送达,不仅是胜诉权益的兑现,更彰显了古蔺县法院执行干警的责任与担当——"终本"不是终点,对涉民生案件始终紧盯不放;穷尽一切手段,从追讨股东责任到创新支付路径,只为守护群众权益;用智慧化解制度壁垒,在合规框架内寻找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