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法宣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一多
请注意!你的“安全感”可能踩到了邻居的“隐私权”。
随着智能安防设备的普及,智能猫眼的实时监控、智能门锁的隔空对话,既为日常生活增添便捷,也让安全感愈发充实。但这些“守护神器”的安装与使用,是否会悄然越过隐私边界,触碰法律红线?近日,一个小小的摄像头引发了一场邻里间的隐私权益“攻防战”。
出于安全考虑,居民陈女士在自家门口安装了一个可旋转摄像头,监控范围可覆盖整个过道。邻居刘先生认为该摄像头能拍摄到自家门口,且具有录音功能,侵犯其隐私权,希望陈女士和其儿子立即拆除。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刘先生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庭审中,双方据理力争:到底是智能安防还是隐私权益?陈女士强调“安装监控是为自保”,刘先生坚持“镜头越界侵犯隐私”。
承办法官没有止步于法庭辩论,而是与双方当事人前往案涉过道,实测摄像头安装位置、拍摄范围,结合实拍画面直观展示“哪些区域属于公共空间,哪些可能触及私人领域”,让抽象的“侵权争议”变成可触碰的实景判断,并针对双方聚焦的争议点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能不能只拍自家门口?”“加装遮挡板会不会影响监控效果?”为让调解方案更符合双方当事人需求,同时更加便利沟通,法官将他们“拉入群聊”,让双方实时讨论遮挡板安装角度、摄像头安装方案。法官在群里及时跟进案件进展并同步释法,用通俗语言划清权利边界。最终,双方达成共识,通过为摄像头加装遮挡板,并调整摄像头位置,保证监控区域不再涉及刘先生的隐私范围。
承办法官随即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事宜。为实质性化解矛盾,减轻当事人的诉累,承办法官带领团队成员走进社区,以巡回审判的形式,将法庭“搬到”居民家门口,就近解决矛盾纠纷。熟悉的环境消解了双方的对立情绪,在法官、邻居、物业等的见证下,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展露笑颜,自愿达成调解合意,签订调解协议。至此,这场关于隐私权益的邻里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据悉,锦江区法院将继续深化、完善巡回法庭审判形式,着力打造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让矛盾化解在“家门口”,让法治意识扎根在群众心里。
同时,法官在此提醒大家:安装智能安防设备时,需注意“三不原则”——不拍摄邻居门窗等私密区域,不录制无关人员对话,不擅自扩大监控范围。守好技术的“边界感”,才能让智能生活既安全又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