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东坡区这个村,走出9位博士

  
2025-07-22 18:11:23
     

“这个幅员面积5.4平方公里,仅2000多人的村走出了9名博士,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博士村……”2025年5月,眉山市东坡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一份工作简报,记录下了多悦镇滴水村的“学历浓度”。

9名土生土长的滴水人以及他们的后代,从这里走向全世界的顶尖学府。细数村中的高学历人才,老书记宁成清扳着手指,如数家珍:“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言语间满是自豪。


在一个丘陵乡村,如此密集的高层次人才涌现,在整个眉山乃至四川地区都属罕见。宁成清回忆道:“过去村里大部分人家靠务农为生,生活普遍贫困。但也正因为‘穷’,乡亲们更认定了‘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这份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成为村庄发展的原动力。

家风化雨 滴水润泽

土生土长的滴水村妹子刘菲,正是村里重视教育结出的硕果之一。

回顾成长历程,刘菲认为两个关键因素塑造了她:“父母无条件的信任与鼓励,赋予了我追求所爱的勇气;而苏东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则成为我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刘菲坦言,尽管家庭经济拮据,但父母的教育关怀从未缺席。


△刘俊辉正在管理果树

对于刘菲的教育,父亲刘俊辉有着朴素而深刻的坚持:“我从小就常跟她讲三苏的故事,不是讲大道理,而是把东坡精神种在她心里。”他解释道,“比如讲《赤壁赋》,是想让她感受到东坡那份对山河的热爱和身处逆境时的豁达,心里装着家国,人就不容易迷失;讲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是想告诉她,做人要有大格局,也要接地气,无论学问多高,都要记得自己是老百姓的孩子,要能为他们做点事。”在刘俊辉看来,三苏的家风家教不是高不可攀的典籍,而是融入日常、指引方向的明灯。他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女儿的心田。

时光匆匆,那个从点着煤油灯苦读、追着老师到菜市场求教的刘菲,2017年取得清华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如今,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她在药物化学领域深入研究,为攻克医学难题而奋斗。她的人生轨迹,正是对父亲教诲和三苏精神的最好践行。

耕读传家 文脉留芳

刘菲的家庭故事并非孤例。滴水村涌现的“博士群像”,正是三苏家风在乡土社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

滴水村党委书记徐方云的一席话,道出了滴水村“两委”长期坚持的答案。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村小学成立时,村里便形成一项传统:定期组织学生前往三苏祠游学,并致力于打造浓厚的三苏文化氛围,通过展示三苏生平事迹,弘扬三苏家风的活动,让三苏文化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村里还定期组织村民集中学习,内容涵盖政策普及与优秀教育理念分享。

漫步村中,教育的印记随处可见:不断改善的村小办学环境、假期里为孩子组织的托管班……更令人称道的是,自去年起,村里提取一部分集体经济收入作为公益金,专项用于奖励考上本科的学生及参军入伍的村民。

在家庭层面,家长们以三苏家风中的“读书正业”为指引,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许多家庭即便经济并不宽裕,也会优先保障孩子的学习费用,全力支持孩子追求知识。家长们鼓励孩子放下手机,捧起书本,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求真求实,自立自强,树立拼搏奋斗的底气。

以文化人 薪火相传

滴水村的“九博士”现象,其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东坡区(古称眉州)这片被誉为“千载诗书城”“八百进士之乡”的沃土。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苏祠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东坡区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苏家风家教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核心精神传承千年,影响深远。在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苏氏家族影响下,形成了父严、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苏门家风,其“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教、家训、家规、家风,承载着中华儿女美好的道德追求,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东坡人。

深厚的底蕴需要有效的传承机制。近年来,东坡区肩负起弘扬三苏文化、特别是优良家风的重任。自2017年起,区教体局牵头成立“传承东坡文化”骨干讲师团,目前拥有56名讲师。他们通过“流动课堂”进校园、“定点课堂”面向市民,以及录制发布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系统性地开展东坡文化传播活动。其中,“苏门家风”是核心宣讲内容,涵盖苏洵夫妇对苏轼兄弟的言传身教、苏轼苏辙的兄弟情深等生动故事。同时,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苏门家风润校园”主题活动,让三苏精神从历史典籍走进课堂、浸润童心。

从历史上的“进士之乡”,到如今的“人才高地”,东坡区涌现出一批批像李俊贤院士(投身国防科技)这样的优秀儿女,他们在各行各业深耕不辍,贡献才智。一代代东坡人,正是循着三苏家训的精神坐标砥砺前行。

当“读书正业”的传统对接“科教兴国”的战略,当“孝慈仁爱”的美德融入社区治理的实践,三苏家风便从珍贵的“传家宝”,升华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劲“助推器”。滴水村的故事,正是三苏家风千年文脉滋养与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度融合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它与脚下这片土地绵延千年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辉映古今。

(东宣)

编辑:夏修露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