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遂宁高新区西宁辖区这片氤氲着烟火气的土地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平安力量。他们不是身着警服的专业警员,却怀揣着守护家园的滚烫热忱;没有执法权力的加持,却能用最质朴的真诚化解邻里间的千千心结。他们正是西宁派出所“民警+义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义警队伍。
近年来,遂宁高新公安分局以“派出所主防”为牵引,紧盯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创新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充分发动群众组建义警队伍,打造“高新义警”品牌,汇聚起守护平安的强大合力。其中,遂宁高新公安分局西宁派出所辖区的200余人义警队伍覆盖了3个大型社区,成员包括个体商户、企业职工、社区网格员等各年龄段和职业领域人员,既有熟悉社区的老街坊,也有懂新媒体的年轻人。他们因共同的守护之心与民警并肩,织就平安防护网,成为警民关系纽带,让和谐在辖区各处生长。
调解桌上的“和解密码”
“这摊位我摆了三年,凭啥今天成你的了?”“街边又没刻你名字,我先来就该我占!”清晨的华翔城街头,王大妈攥着竹篮的手因激动微微颤抖,李大爷则梗着脖子寸步不让。正在巡逻的义警罗强循声赶来时,两人已吵得面红耳赤,围观群众渐渐围成圈,早市的人流开始拥堵。“王大妈您消消气,李大爷您也喝口水 ——”义警罗强一边用袖口擦着额头的汗,一边把两人往位于联邻广场的义警驿站引。驿站里,他先听王大妈细数多年摆摊的不易,又耐心听李大爷解释孙子住院急着赚钱的难处,最后指着墙上“远亲不如近邻”的标语轻声劝:“您二老住对门二十年,谁家煮好的不往对门送?这点地界哪比得上老交情金贵?”三个小时的倾听与开解,让剑拔弩张的僵局渐渐消融,离开时王大妈往李大爷篮里塞了把新摘的青菜,两人相视而笑的模样,映得服务站的玻璃窗格外明亮。
这样的故事在义警队伍的日常工作中俯拾皆是,早市上为抢车位争执的司机、小区里因广场舞噪音闹别扭的住户、商铺间为抢生意红脸的店主…… 义警们用带着烟火气的 “乡音土话” 拉近距离,以推心置腹的 “将心比心” 消融隔阂,社区专职民警则从旁提供专业法律支撑,让每一次调解既通情理更合法理。 遂宁高新西宁派出所定期组织的调解技巧培训,让义警们练出了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真本事,推动 “小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的理念深深扎根。如今,辖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同比提升 40%,社区居民的安全感与满意度节节攀升, 稳居全市前列。
巡逻路上的“平安灯塔”
清晨的薄雾中,傍晚的余晖里,西宁的街头总能看到民警与义警结伴巡逻的身影。这支巡逻队伍里,有熟悉每条背街小巷的退休环卫工,有知晓各小区作息规律的物业师傅,还有擅长观察细节的个体店主。他们不仅用脚步织密了辖区的巡逻防线,更在巡查中同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沿街商铺的消防器材是否完好有效、电路管线有无老化破损、居民楼的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等等,都是他们必查的内容。
每逢节假日,这道巡逻防线便愈发紧密。派出所联合义警制定专项方案,民警根据警情数据圈定案件高发时段,义警则凭着“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留意形迹可疑的陌生人。去年中秋,义警老周在巡逻时发现三个年轻人反复打量商铺卷帘门,立刻用对讲机通知民警,最终成功阻止了一起盗窃预谋。如今,辖区刑事案件发生率持续下降,居民们说:“看到民警带着义警巡逻,心里就踏实得很。”
走街串巷的“安全课堂”
“张大姐,最近有骗子装快递员要验证码,您可得小心”。义警小林敲开小区住户的门,这位刚大学毕业的社区志愿者,一边递上宣传页,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着最新的诈骗案例。她知道上班族早出晚归,特意选在傍晚摆摊宣传,了解早市大爷大妈爱凑堆,就带着防骗海报在菜摊旁开起“故事会”。队伍里像小林这样的年轻人还有不少,他们擅长用短视频、漫画等形式制作宣传素材,而退休老人则更习惯用“讲案例”的方式深入小区楼栋。民警们则充当“幕后智囊”,每周更新诈骗手法、消防隐患等宣传素材,确保义警传递的知识准确有效。在这场“专业+本土”的宣传接力中,辖区居民安全防范知晓率提升55%,越来越多的人从“被动听”变成“主动学”。
从调解桌前的耐心劝导,到巡逻路上的细致排查,再到宣传台前的通俗讲解,义警们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每寸土地,用真心焐热邻里间的隔阂。他们不是民警,却与民警一道筑起平安防线,他们没有勋章,却在群众心中刻下温暖印记,他们成为了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了西宁辖区一道最美、最暖的风“警”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