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公安宣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唐万贵
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开展以来,木里县公安局始终保持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压打击态势。近日,该局刑事侦查大队通过缜密侦查,成功破获一起利用“手机口”技术为电信诈骗提供支持的案件,抓获违法行为人3名,再次向各类诈骗及关联犯罪释放“零容忍”信号。
一条短信引出的诈骗链条
2025年6月,市民黄某遭遇了一场精心策划的电信诈骗。起初,他收到一条伪装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短信,随后一名自称“客服”的人员致电,以“协助取消保险业务”为由展开诱导。在骗子的步步引导下,黄某下载了指定软件并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最终账户内10万余元资金被转走。
警方调查发现,这起诈骗案的背后,隐藏着一条为境外诈骗集团提供技术支持的犯罪链条。嫌疑人熊某某、沈某某在古某的指使下,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开通“呼叫转移”业务,且转移号码均为“00”开头的疑似境外电话。正是通过这种操作,境外诈骗分子得以“隐身”——利用境内号码转接规避监管,不仅给受害人造成误导,更大大增加了案件侦破难度。
据统计,作案期间,熊某某名下号码帮助境外诈骗分子拨打涉诈电话22个,古某涉及的涉诈电话达51个,而沈某某提供的“呼叫转移”服务直接被用于对黄某实施诈骗。值得注意的是,三人中仅古某获利200元,熊某某、沈某某未获分文,却已触犯法律。
目前,沈某某、古某已被依法行政拘留,熊某某被依法处以行政处罚,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呼叫转移”如何成了诈骗“隐身衣”?
这起案件暴露出新型诈骗犯罪的隐蔽性特点:
“境内号码+境外实际操控”:嫌疑人利用普通手机的“呼叫转移”功能,将境内号码与境外电话绑定。当受害人接到境内号码来电时,实际通话对象是境外诈骗分子,以此模糊诈骗源头,规避监管追踪。
“低投入高风险”的帮凶模式:三名嫌疑人仅因微薄利益(甚至无利可图),就为诈骗集团提供关键技术支持,成为其“工具人”。这种“无直接诈骗却助纣为虐”的行为,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
警示:三类问题值得警惕,这些底线绝不能碰
此案虽涉案金额不大,却折射出当前电信诈骗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更给所有人敲响警钟:
1. 新型诈骗手段隐蔽性增强
“呼叫转移”本是便利通讯的功能,却被犯罪分子转化为作案工具。这提醒公众,对手机功能的使用需保持警惕,切勿因“功能普通”而放松戒备。
2. 法律意识淡薄易成“帮凶”
三名嫌疑人为200元蝇头小利铤而走险,最终面临拘留、处罚,教训深刻。法律明确规定,为诈骗提供通讯支持、资金转移等帮助的,无论是否获利、获利多少,都可能构成违法犯罪。
3. 个人信息与通讯安全不容忽视
本案中,受害人因轻信“客服”而开通免密支付,最终造成损失。这再次警示:陌生来电需核实身份,陌生软件切勿随意下载,涉及“免密支付”“资金转账”等操作,务必通过官方渠道多方确认。
警方郑重提醒
切勿随意开通“呼叫转移”,更不要将手机卡、号码借给他人使用,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中转站”;
对陌生来电、短信保持警觉,尤其是涉及“取消业务”“账户异常”等说辞,务必通过官方电话、APP等渠道二次核实;
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应陌生人要求开通免密支付、提供验证码,资金操作前多与家人、朋友商量;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为诈骗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都将受到法律严惩,切勿因小失大,用自由换取微薄利益。
打击电信诈骗,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守好自己的“手机关”“信息关”“资金关”,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对诈骗犯罪最有力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