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西区检察院:创新推行“四个一”工作法“ 综治中心+检察服务”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2025-07-15 18:25:37
     

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检察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延伸12309检察服务中心驻综治中心工作触角,创新推行“四个一”工作法,通过整合资源、服务前移、优化服务,实现检察履职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2024年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案件27件,司法救助困难群众16人,群众满意度达100%。

一窗通办,诉求直连民心,打造便民服务新标杆

坚持“把窗口当阵地、把诉求当考题”,在综治中心设立检察服务窗口,实现“一条龙”服务来访群众“即接即办”快速办理模式,打通群众诉求响应“最先一公里”。将涉民生事项检察职能归集至综治中心专窗,把12309功能延伸到综治中心,采取“常驻+轮值”方式入驻,由控告申诉部门人员作为检察窗口常驻人员的同时,其他业务部门人员以轮值形式进驻综治中心,全院40岁以下青年干警均纳入区综治中心轮值名单;落实接访跟踪制度,坚持“谁接访谁负责”原则,对于受理的问题,由接访工作人员负责跟踪督办,并及时向信访人反馈信访事项办理进程与结果;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农民工维权岗”等特色服务,以全市首家职工法律维权服务中心为基点,联动市内其他县区和昆明、凉山等地搭建全省首个“检察+工会”跨区域协作平台,协同凉山州西昌市相关部门,制发全省首份跨区域《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仅用3天时间帮助就业者化解久拖不决的工伤赔付和欠薪难题。

一体联治,合力破局攻坚,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检察+N”跨界治理共同体,充分发挥区综治中心“一站受理多元化解”优势,破解单一部门治理资源不足难题。联合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等各单位力量,建立疑难复杂信访研判机制,对难调难解的信访案件联合调解,在信访矛盾化解中变单兵为合力,建立重点领域“红橙黄”三色预警机制,发出风险提示函12份,集中办理一批因安置房长期未办理房屋权属登记,引发法定继承纠纷的民事和解案件,实现矛盾纠纷高效实质化解;创新“诉前和解+司法确认+执行监督”工作模式,联合西区总工会、西区人社、凉山州会东县总工会等部门,通过一站式办理流程实现欠薪案件全周期跟踪监督,成功为14名外地在攀务工人员现场兑付工资8.4万元;积极运用检察听证,对于复杂、疑难案件以听证方式公开审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社区居民等参与,让当事人把事说清、听证员把理辨明、检察官把法讲透,促进司法公正,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经验获最高检采用推广。

一源共治,定分止争纾困,探索矛盾化解新路径

聚焦“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创新构建“检调结合、监督跟进、源头治理”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端处置”向“源头防控”转变。扎实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工作,以“检担民了”专项工作为抓手,充分运用“检调对接”机制,围绕民生热点关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通过设立在综治中心的检察服务窗口,联动政法委、信访部门和基层调解力量,稳妥处理多起因邻里、婚恋等纠纷引发的风险隐患,有效防止矛盾升级,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和首办环节。坚持将依法办案与化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设立轻微犯罪问题研究观察点,针对犯罪情节轻微不起诉的人员,打造“一人一策”帮扶体系,综合考量犯罪动机、家庭关系、赔偿谅解等8项指标实施分级分类处置,建立“社会危险性+再犯可能性”双评估机制,及时开展情绪管理和社会融入帮教10余人次,并定期对被不起诉人回访调查,了解其思想动态及生活、工作情况,降低其再犯罪风险。被市检察院确定为“府检联动”试点院,率先联动政府召开工作会,锚定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分解细化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15项任务;在综治中心设立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检察工作站,针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等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协同行政部门化解行政争议12件。

一线送法,服务助力基层,提供法治社会新动能

针对区综治中心法治宣传手段陈旧、覆盖面不足、基层法治需求巨大等问题,立足实际,精准施策,通过创新普法形式,切实提升法治服务质效。开展“精准普法+能力培养”双轮驱动,在街办和乡镇司法所、社区、村委会等设立“普法小讲堂”,向其提供法治短视频、普法宣传册等,利用“送法进社区”“送法下乡”等活动集中向群众普法,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建立“检察官+法律明白人”结对机制,从社区党员、村“两委”成员、退伍军人中选取培养基层法治骨干12名,助力基层善治;组建“检察官+委员”法治服务团,深入企业开展法律风险防控普法宣讲、安全生产法治体检4次,排查整改风险隐患10项,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法治保障;打造普法宣传+实践体验教学基地,联合区法院、格里坪镇等设立全市首个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构建“生态司法修复+普法司法实践”新模式;在苏铁保护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教育基地,在开展主题法治宣传的同时,对损害生态环境的当事人给予补植复绿的惩罚性赔偿措施,并增加视频展播、互动交流和VR体验等,多样化提升法治宣传教育成效。

陈远丽

编辑:夏修露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