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卢鹏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
7月4日,据资阳市司法局通报,资阳市法律援助中心主动上门为七旬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服务,帮助老人成功办理跨区域法律援助申请,生动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司法担当。
6月27日,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到家住雁江区丹山镇玉皇村的72岁唐大爷的求助电话。唐大爷因一起追索眉山劳务报酬纠纷,亟需法律帮助,但由于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前期多次与欠款人协商解决无果,又难以亲赴眉山寻求援助,合法权益面临“难维权”的窘境。得知此情况,中心立即启动特殊群体维权“绿色通道”,主动靠前、上门服务。市中心工作人员携带相关材料,顶着烈日、驱车辗转两小时,专程赶赴唐大爷家中收集基本情况信息,提供“零距离”法律援助服务,坚决维护好特殊群体合法权益。
由于本案关键证据及对方当事人均不在本市,调查取证面临地域障碍。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中心迅速启动跨区域法律援助协作机制。
精准对接。第一时间与欠款人所在地的眉山市东坡区法律援助中心取得联系,详细通报案情及需求。
高效协作。东坡区法律援助中心积极响应,协调当地律师协助完成对欠款人的身份信息及相关证据材料的初步收集与核实。
信息互通。两地中心工作人员及律师通过线上平台建立专案联络群,确保信息实时共享、案情进展无缝对接。
市中心工作人员现场收集了受援人出示的相关证据材料,耐心深入地释法说理、解析案情,详细规划后续纠纷解决路径,安抚好老人情绪,完成了援助案件申请手续。老人深受感动,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你们服务这么周到,我这心里就踏实了。”
相关负责人表示,市中心将持续关注老人的案件办理情况,实时为其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据悉,近年来,资阳市法律援助中心始终将特殊群体权益保障作为“民心工程”,创新“领导带头抓落实、机制创新破难题、服务下沉暖人心”工作模式,先后推出“上门服务绿色通道”“跨域协作快速响应”“特殊群体专属档案”等便民举措,有效回应特殊群众的法律服务期待,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不断提升。今年以来,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已受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104件,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204人次,挽回经济损失210余万元,提供“电话预约+上门办理”暖心服务32人次。
下一步,该中心将持续优化便民举措,织密基层法援网络,深化异地协作机制,让法治暖阳照亮更多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