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怡 苗力犁 廖安泰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文/图
品牌涵义
堰水情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这座因堰而名、因水而兴的城市,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于一身,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近年来,都江堰市检察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检察群众工作紧密结合,将李冰的治水智慧深度融入检察办案,创新构建“堰水情”检察文化品牌,探索形成“一体履职”“淘滩作堰”“乘势利导”“综合施策”“堰工锻造”的“堰水情”群众工作法,推动涉检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基层“检察样板”。
都江堰市检察院不断深化“堰水情”检察文化品牌内涵和外延,连续五届获评“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获评四川省检察机关“基层院建设先进典型”。作为四川省检察机关唯一代表,在中央政法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西南片区工作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并入选《研讨班论文集》,奏响了基层检察工作“一池春水”润泽“三遗之城”的新乐章。
淘滩作堰 夯基固本
做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的“新堰工”
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这座当今世界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防洪灌溉重要作用,而这得益于千年流传的“岁修”制度。
如同都江堰一样,都江堰市检察院坚守初心,以“淘滩作堰”精神夯基固本。该院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和成都市委关于党建引领社区“微网实格”治理决策部署,会同组织部、政法委、社会工作部等部门创新构建“检察履职+微网实格”社会治理模式,打造“堰水情”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指导中心、4个“检察履职+微网实格”多元解纷平台,与11个镇(街道)党委签署“党建+检察”共建协议,将检察履职触角覆盖辖区全域,以“一体履职”促进“双向融合”,让群众“进一个门、办所有事”,并形成“案前分流引导、案中参与主导、案后跟踪落实”全流程办案机制,协同化解3件最高检交办的“治重化积”信访案,以检察之力促进社会之治。
都江堰市检察院积极培育“天府源·新堰工”基层检察院品牌,推行以“岷江源都检攀登课堂”、“三点半充电课堂”、“星辰青年干警学习社”、“1+1”导师制、“AB岗”等机制为主的“岷江源多元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出获评“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业务竞赛办案能手”等省级以上荣誉30余人,锻造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检察“新堰工”队伍。
乘势利导 综合施策
用“治水智慧”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道德经》中讲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流经都江堰的岷江水默默地滋养着成都平原,就是对“上善若水”的生动诠释。
都江堰市检察院传承“因时制宜、遇湾截角”的治水智慧,在办理每一个案件中善思考、善破题、善调处,以“水之柔”补强“法之刚”。该院创新构建特邀调解员机制,针对婚恋、家庭、邻里等群众身边多发易发纠纷引起的轻伤害案件,聘请社区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律师、网格员56人,建立特邀调解员库推动轻罪刑事和解72件,调解成功率86%。
都江堰市检察院传承“源头清淤、防患未然”的治水理念,创新建立刑事案件赔偿保证金提存公证制度,针对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暂时未能达成和解轻微刑事案件,办理提存21件,提存金额56万元,均促成和解,有效避免“小拖大”“大拖炸”。该院针对可能存在矛盾激化案件、群体性事件,率先建立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向镇(街道)制发风险预警函14份,协助处理风险隐患9个。在办理一起家暴案件中,该院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合法权益,依法惩治犯罪,“全链条”会同属地政府做好风险防控。
都江堰市检察院传承“内联外合、多元化解”的治水方略,全力做好“检护民生”实事。针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物业纠纷等民生领域民事和行政争议案件,推动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特邀调解”的矛盾纠纷协同化解机制,促成重大案件民事和解13件,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16件,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该院在工作中运用“民事和解+司法救助”机制,依法成功化解一起长达20年的重复信访案。通过“公开听证+特邀调解”方式实质性化解一起长达4年工伤认定争议。此外,该院还组建检察专业化团队,依法惩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并加强支持起诉力度,为32名农民工追讨欠薪142万余元。该院构建“1+N”多元化司法救助体系,防止“因案返贫”“因案致贫”,经验做法在全国检察机关推广,办理的未成年人朱某某司法救助案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
内联外合 多元共治
在参与社会治理中践行为民情怀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航运和灌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促进了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如今,都江堰市正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将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发展紧密结合,成为成都乃至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重要窗口。
为积极融入都江堰市“五大新城”建设发展战略,进一步服务辖区法治化营商环境,都江堰市检察院围绕持续做实检察为民工作,该院以“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社会治理”为抓手,针对类案治理难题,依法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39份,邀请“微网实格”力量参与调查核实、整改落实和跟踪回访,推动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问题、隐患50余个,对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矛盾纠纷问题“作减法”,凝聚服务群众的最大司法“公约数”。
坚持治罪与治理相结合,针对辖区公共交通安全运行隐患,都江堰市检察院依托公益诉讼职能,推动公交行业补齐安全短板,守护公交“小车轮”承载群众“大民生”。针对部分汽车维修服务企业未按规定向劳动者提供劳动防护用品问题,该院联合工会组织依托“一函两书”机制,推动加强职业健康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共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该院以数字赋能类案监督,推动职能部门对全市酒店、民宿、网约房分级指导、分类管理,助力住宿行业依法经营。
治水先贤志,千年堰水情。都江堰市检察院立足“三遗之城”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贯彻“跳出检察看检察”理念,在检察办案中充分运用“堰水情”群众工作法,发挥党建引领“检察履职+微网实格”联系示范点辐射、带动功能,变矛盾纠纷化解“独角戏”为“大合唱”,着力打造新时代检护民生新“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