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小县”青神:建好“四好农村路” 铺出乡村振兴坦途

  
2024-12-09 17:27:07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公路发展》白皮书,全面介绍新时代中国农村公路发展成就和理念,分享中国推动农村公路发展的实践经验。

作为四川省面积最小的县,青神县如何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如何让“四好农村路”真正成为“致富路”?近年来,青神县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秉持“修建一条公路、造福一方百姓、带动一方经济”的工作思路,以“敢为人先、善作善成”的实际行动,全力推进“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振兴乡村+惠及民生”联动发展,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如今,青神县已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四川省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058公里,路网密度达2.7公里/平方公里,形成“七纵二横三连一环”的干线交通路网和“畅通乡镇、衔接村社”的农村公路网,竹产业、晚熟柑橘产业等一系列富民产业在全国叫得响,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全县“一盘棋” 发挥每段“好路”价值

“以前,从瑞西路到高速路连接线,要绕很大一个圈,大路近在咫尺,就是过不去。现在路和路之间最近的地方打通了,我们可以少走好多弯路。”近日,在青神县西龙镇金花村,一位茶农说。

从空中俯瞰,从南边茶园间穿梭而过的瑞西路原本与成乐高速路连接线平行一段后再从连接线下穿而过,而现在,一小段新建路将瑞西路直接引向连接线,群众驾车可以非常方便地驶入连接线,几分钟就能上成乐高速。

10年前,当时还是贫困村的青神县瑞峰镇天池村没有通组公路,唯一一条通村公路也是破烂不堪,山里的水果想要运出去,耗损极大,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去县城看病,需要好几个人肩扛手抬。没有路网、清洁饮水及生态旅游等条件,天池村的好风景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

有路才有希望。

山区路网,建设所需巨大。当地将整个路网建设“化整为零”,分割成10多个分项目,凝聚多方力量稳步推进。

如今,驱车进入天池村,可见多条漂亮、平整的水泥路:有通往该村海拔最高的居民点——姜家山居民点的“便民路”,有通往柑橘园的“产业路”,也有前往“桃花源”景点的环行路……每条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脱贫后的天池村的振兴路。

修路不易,青神县乐于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打通各种“断点”“堵点”,用10年时间,把一张高效的路网呈现到群众面前。

更灵活地下好“一盘棋”,青神县在多个维度交上“高分答卷”——

在资金保障上,创新采用“以省市奖补为引导,县级配套为主体,项目整合为支撑,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筹资模式,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有效解决了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难题,为道路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组织领导方面,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上下联动、齐抓共建”的良好工作格局。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行业提供专业指导,各级单位协同合作,凝聚起强大的建设合力,确保从规划到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高效推进。

在规划引领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工程,高度重视交通“先行官”效应。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合理预留”的原则,高起点科学统筹规划,将交通建设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以及群众增收等工作紧密结合。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养一体化”,使农村公路不仅成为连接城乡的通道,更成为带动产业融合、助力群众致富的纽带。

同时,积极开展督导考核工作,将“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定期督导巡查、不定期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对责任落实、资金投入、建设质量、管养效果、工作进展等情况进行全面督查指导,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任务按时、高质量完成,确保整个建设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强化“建管养运” 让“好路”越走越畅通

“我坐的这趟5路公交车很准时,车上很干净,乘坐也很舒服。2元钱往返县城和甘家沟,很方便。”近日,说起城乡公交两年来的变化,青神县白果乡甘家沟村的一名村民赞不绝口。

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不断优化,给沿线群众提供了便利,从城区到乡镇2元票价,准时准点发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孩子上学、年轻人回家、老人看病都方便了很多,城乡公交一体化架起了城市与乡村畅通的桥梁。

青神县城乡公交一体化项目于2022年9月1日正式运行。该项目主要完成原客运中心站、农村班线、车辆、公司经营权收购,新改建客运枢纽站、智能调度中心、公交车停车场、充电桩、公交站亭站牌及相关配套设施,采购新能源公交车及相关配套设备,开通城区、城乡公交线路等工作。

在更远端,青神县推出定制公交服务,以预约响应、点对点班车等灵活方式,解决山区群众乘车难题。

青神县高台镇玉蟾寺村村民曾出行难,现在,定制公交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变化。村民樊明康说,电话预约接送便捷。定制公交司机黄师傅表示,实行电话预约,赶集农忙增班次,车费2元。

该服务优化城乡公交线路,为村民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目前,青神县开通19条城乡公交线路,设207个站点(亭),投放70辆车,日发车约400趟次,农村客运成为繁荣城乡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新引擎”。

10年来,青神县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持续深耕,通过强化“建管养运”四大关键环节,全力打造高品质农村公路网络,为群众铺就了一条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在建设阶段,青神县聚焦长远发展,大力加强交通项目规划与实施。通过健全项目资源储备库,精心筛选并储备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交通项目。这些项目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要求,旨在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弥补交通短板,为农村地区长远发展奠定基石,致力于让每一条新建道路都成为连接城乡、助力发展的畅通动脉。

在管理上,青神县坚定“有路必管,管必到位”信念,深入推进“路长制”。各级“路长”各司其职,从县到乡、村,层层落实责任,构建起一套严密高效的道路管理体系。无论是道路日常巡查,还是应急事件处理,都有明确的责任人与处置流程,有效保障了农村公路的安全有序运行,让群众出行无后顾之忧。

养护工作对于农村公路的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青神县坚持“有路必养,养必见效”原则,积极探索创新养护机制。构建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模式,大力推动养护工作朝着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迈进。不仅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养护责任主体,还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群众参与热情高涨,通过共同制定爱路护路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形成全民参与养护的良好风尚。

运营领域,青神县围绕“城乡一体、交邮融合”战略目标,成果斐然。在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持续巩固“金通工程”成效,目前建制村班车通达率和物流点覆盖率均实现100%。这不仅极大方便了农村居民出行,更为农村物流发展开辟了新通道。此外,该县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积极创新运营模式,推出“交通+特色农产品”“交通+电商”等特色模式,成功搭建起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配送桥梁,为农村产业兴旺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突出“路产融合” “好路”助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青神县秉持创新发展理念,在交通建设领域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保护自然生态、推进交旅融合与交产融合的特色之路,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连日来,一辆辆载满柑橘、生猪、鸡鸭和腊肉制品等农产品的车辆,在青神县各乡镇新铺设的乡村公路上驰骋。这些新铺设的乡村公路,像一条条彩色纽带,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全国大市场,农产品不仅销路通畅,好东西还能卖个好价钱。

 “再隔几个月,到这里看萤火虫的游客又要来了。明年清明节,这里的交通会更加通畅。”在萤杏路上,白果乡相关负责人说。

青神县深刻认识到交通基础设施对于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精心规划与实施举措,致力于打造“路在景中、路景相融”的生态交通网络。在道路建设与改造过程中,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利用,通过梳理串联既有道路、打通断头路、提升路面质量以及完善标识系统等手段,不仅提高了旅游相关道路的连通性与通行品质,更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众多沿线景观节点。这些景观巧妙地融入周边自然环境,使道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催生了诸如“竹里萤光、竹里巷子”等一批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如今,以“竹艺城、中岩寺、神木园、汉阳古镇”为核心的全域旅游线路已初步建成,游客们沿着这些风景优美的道路穿梭,能够深度领略青神县独特的自然之美与人文魅力,极大地推动了该县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交产融合方面,青神县全力推进“交通+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力求实现农村公路与产业布局、要素及优势的深度对接。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布局,确保道路延伸至各个产业园区与生产基地,以交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要素的高效流通与集聚。便捷的交通条件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与人才流入,为产业升级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以路带产、以路带富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步改变青神县的产业格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交通发展带来的红利。

接下来,青神县将继续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顺应广大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交通保障。

(古良驹 文/图)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