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绵阳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4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1至8月份环境质量、“无废城市”建设、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打击等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帅主持发布会,并邀请到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果,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姝媛,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余淑蓉,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环境和知识产权组负责人刘挺,市住建委执法监督科科长黄庆出席发布会并通报相关情况、现场回答媒体记者关心关注的问题。
环境安全总体可控
新闻发布会上,绵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帅通报了绵阳市1至8月份环境质量情况。
今年1至8月份,绵阳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64,PM2.5浓度34.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改善3.4%,优良天数率84.4%、同比上升7.4个百分点;全市20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为100%,其中18个断面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4个断面较去年同期水质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等总体稳定,环境安全总体可控。
建成“无废细胞”258个
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吴姝媛,通报了绵阳“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情况。
今年以来,绵阳市在2022、2023年夯实方案机制、统筹推进建设的基础上,制定2024年度目标任务清单和工程建设项目任务,细化分解任务到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和市级相关部门,明确建设任务、建设内容、达到目标、责任单位、完成时限。截至9月,绵阳已初步建成“无废工厂”“无废校园”等“无废细胞”258个,完成建设工程项目35个。
绵阳市在“无废城市”建设中,一是开展帮扶调研,强化“无废”宣传。由市住建、经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分管负责人带队,对工作任务和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现场调研6次,及时解决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根据《绵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宣传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各相关部门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度、获得感,推动全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无废城市”LOGO、海报、绿色生活方式指南设计,制作生活源等2个专题推广视频和年度总结视频,目前正在参加人民日报客户端“无废城市 中国故事”案例征集活动。
二是组织完成2023年绵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年度评估工作。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以及绵阳实际情况,协同市级相关部门及县(市、区)、园区,形成《2023年绵阳市“无废城市”建设技术评估报告》,报送至省生态环境厅及生态环境部。
三是承办成都平原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第十一次联席会议。6月14日,绵阳市承办了成都平原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第十一次联席会议。会议以“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助力‘无废城市’建设”为主题,会上,绵阳市从“推动建章立制”“聚焦‘四大重点领域’对标补短”“科技赋能提升治污水平”三个方面作了专题报告。
工作推进情况
工业领域。绵阳市已建成江油红狮水泥有限公司、拉豪双马水泥有限公司替代燃料综合利用等水泥窑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废项目3个,建成磷石膏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研究实验基地1个,建成安州区磷石膏粉、水泥缓凝剂等磷石膏综合利用生产线3条。安州区4座磷石膏堆场已实现从“渣山废土”到“青山梯田”的蜕变。
农业领域。全市农作物秸秆常年产生总量在310万吨左右。2023年,建设完成绵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整市推进项目,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31%。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68%,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绵阳经验和模式多次得到农业农村部和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国得到推广。建有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4064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存储站867个,回收总量达246.04吨。2024年上半年,全市绿色防控覆盖率55.1%,较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54.9%,较去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
生活源领域。绵阳城区全面推进垃圾分类设施规范设置。2024年,全市已整体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街道(镇)11个、社区107个,设置分类设施小区共950个,设施覆盖率达96%;已开展分类公共机构1066家,设施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6%。各区(园区)共计规范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25个,每日共计转运生活垃圾1600余吨,集中收集运往绵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置。
危险废物领域。2023年,全市共申报产生28种危险废物共36.99万吨(另有上年贮存8.68万吨),利用处置38.06万吨,贮存7.62万吨。我市已建成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单位共21家,核准具备44种危险废物的收集、利用、处置、贮存能力达到59.9813万吨/年。目前,我市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的种类和能力能满足需求。
(赵银熙 唐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