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人找物”难一直是阻碍执行工作推进的难点痛点之一。在执行案件办理过程中,宜宾市叙州区法院针对不愿配合法院执行且长期失联的被执行人发出拘传票,强制其到案,并交由执行“
上门查找显威严 迫于压力自到案
被执行人饶某在承办法官多次与其电话沟通,要求他到法院处理案件的情况下均以各种理由搪塞,借口人在外地或者工作繁忙不愿到案,没有自觉履行支付义务。于是,承办法官下达拘传指令交由执行“110”处理。
经联系,饶某向执行干警承诺按时到案后又失约,且拒接电话。执行干警立即开展线索搜查程序,收集到饶某亲属家庭住址,随即出警查找。在执行干警对饶某亲属进行告知和劝说,讲明厉害关系后,其亲属表示愿意配合,并主动电话联系了饶某。饶某迫于压力,于当日下午主动到法院处理案件,并支付了全部款项。
逃避多年躲执行 多处布控抓现行
被执行人陈某失联多年,明知法院在找他,仍然故意躲避不愿现身。执行“110”查找线索了解到,陈某在柏溪一处自建房内居住。由于具体地点不确定,执行“110”便请求网格员协查和上门查找,并到现场蹲守、调查,基本摸清了陈某居住的具体位置、房屋结构和进出口通道。
某日,执行“110”接到申请人报警电话,称亲眼看见陈某进入其房屋内没有再出来。执行“110”迅速组织警力,对陈某住处进行包围,并且在其房屋前后通道出口安排警力进行看守,防止其跳窗逃跑。因敲门无人应答,执行干警遂强行破门进入楼道,遭到了陈某妻子阻拦,并谎称陈某未在家中。在执行干警严厉告知、拿出实证后,无处可逃的陈某才终于现身。
最终,通过承办法官调解,陈某联系担保人到法院进行现场担保,并即刻支付了两万元,剩余款项每月定期支付。申请人和被执行人双方达成和解。
文明执法善意行 强实施中显温情
被执行人蔡某文化水平较低,自己被列为被执行人也不重视,对法院的执行通知书、传唤、电话置之不理。承办法官无奈之下,对其进行拘传。
执行干警接到任务后,根据线索搜集得知,蔡某从小身体有病,遭父母弃养,由养父拉扯大,后养父也未再管教。蔡某在外打工认识其前夫,结婚后又因承受不住丈夫欺压而起诉离婚,后欠下子女抚养费被申请强制执行。干警多方努力添加到蔡某微信,发现蔡某法律常识极少,对社会、对法院极度缺乏信任,甚至有很强的抵触心理。同时她自身生活困难,几乎没有回来的路费,也不愿意透露个人位置,甚至多次拉黑干警微信,也不接听电话。考虑到上述情况,执行法警认为不适宜对蔡某采取强制手段进行拘传。
如果蔡某不到案,拘传任务就无法完成;蔡某不配合工作,执行案件就不能顺利推进。为此,执行“110”安排女法警不厌其烦的与蔡某微信沟通,向她释法明理,交心谈心,争取她的信任和理解。哪怕是在深夜,值班法警都对她有问必答,进行心理疏导。终于,蔡某从抵触害怕转变为信任配合,愿意自行到法院处理案件。
蔡某到案后,十分配合的如实报告了个人生活和经济状况。经承办法官询问了解核实,蔡某确实生活困难,无可供执行财产,于是决定对案件进行终本处理。事后,蔡某对法院的认识也产生很大转变,表示今后愿意主动配合法院工作,有钱了一定会履行义务。
(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