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警故事汇⑪】刘娟:愿做一株“向阴生长”的玫瑰

  
2024-08-26 11:26:05
     

孙粟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谭别林

从稚嫩的学生成长为看守所的骨干女警,九米高墙之内,方寸之地,刘娟默默承载着日复一日的监管工作与沉重责任。在这里,每一个亟待救赎的灵魂,都期待着获得温暖的慰藉,无数次循环往复,无声的付出与坚守,都体现出刘娟的职责与使命。然而,随之而来的孤独,她默默承受,需要的坚强,她全力铸就。她说,平凡之中愿做一株“向阴生长”的玫瑰。她就是刘娟。


人物小档

刘娟,43岁,中共党员,2002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任达州市看守所副所长,因工作成绩突出,被公安部表彰为“公安监管工作成绩突出个人”,荣获四川省公安厅监所管理总队“十佳教育转化能手”称号,先后荣获三等功3次,嘉奖6次。

孤独和压抑,是坚强生长的“养料”

2002年,刚从警校公安保卫专业毕业的刘娟踌躇满志,立志成为一名屡破大案的女神探,成为高光之下正义的坚守者和捍卫者。

而无常和多变,却是人生的常态。当时的通川区看守所,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唯一的女管教民警即将退休。新警分配时,身体有点“敦实”的刘娟,让看守所领导眼前一亮,“这姑娘一看身体就不错,能镇得住那些人,我就要她了,谁也不要和我抢!”在所领导的积极争取下,刘娟来到了通川区看守所。

当时的通川区看守所,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是一个出租车接单都还会犹豫再三的地方。在这儿附近,夏天有喧嚣的蝉鸣,绿荫如盖,也有一条叫不出名字的溪流,流动着一种不同寻常的静寂。

初到看守所的时候,刘娟看着一路上的风景,心里泛起了嘀咕,“我原本是要当女神探的,在这里还能实现我的抱负吗?”来到大门外,九米高墙带来的压抑感让刘娟至今难忘。上班的第一天,所领导带着刘娟在监区上方的巡道走了一圈,当在押人员的目光齐齐聚焦在她脸上的时候,“我的双腿都在打颤,想到从此以后每天都要和无数的在押人员打交道,对于一个21岁的女生来说,是有些害怕的”,刘娟说到,“可害怕不是逃避的借口,穿上这身警服就意味着我的一生将不再是处处阳光,身处阴暗也将成为常态。”刘娟在心里暗下决心,默默为自己加油鼓气。

在分局看守所工作的时候,由于家离得很远、道路交通也并不方便,刘娟每天上班的通勤时间就要将近一个小时。因此每天她 6 点就要起床洗漱,7 点半左右到达看守所,着手进行一天的工作筹备。而与此同时,身为唯一的女民警,她在看守所度过的夜晚比男民警更多。早起奔波和夜晚值守叠加的日子,刘娟坚持了 8 年,直到后来因区看守所撤销合并,来到市看守所工作。在看守所工作的日子里,孤独、压抑是刘娟最深的感触,因工作要求,监区内管教民警不能携带任何电子通讯设备,于是只要一进入监区,便开始了一天的失联状态,唯一与人交流的机会,就是每天和在押人员的谈心谈话,可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刘娟只能作为倾听者,却不能作为倾诉者,这对于一个情感丰富的女性而言,属实难熬。于是,监区里的花花草草、偶尔飞来眼前叽叽喳喳的小鸟,成为了刘娟仅有的倾诉对象,同事也说,偶尔看到刘娟在对着天空冥想,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刘娟所管理的在押人员,高峰时达到280余人,每天循环往复的点名训话、谈心谈话、健康查询、违规行为整治,像机器一样循规蹈矩地转动。在每天的谈心谈话中,刘娟所接收到的大多是那些不同寻常的过往经历,但惶恐的内心、压抑的情绪、不安的言语是相同的,满满的负能量充斥着刘娟的耳畔,作为一个心思细腻的女警,又怎能不感到孤独和压抑呢。而这样的日子,刘娟已经度过了不知道多少个日夜。积极调整个人心态在重复的工作里带来不重复的价值,在重复的时间里抚慰和劝导不重复的人,是她的职责和使命。

可平静的日子也会有波澜,在一次点名训话的过程中,一名精神存在问题的在押人员突然从队伍中冲出来,疯了似的拉扯刘娟的手臂,不断地撕扯她的衣服,最终在同事及其他在押人员的帮助下,才终于得到了控制,“当时吓坏了,那是我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情。”每每回想起来,刘娟心中都有一些后怕。这件事情过后,刘娟甚至萌生了退意,可很快她就转变了想法,“遇到困难就退缩,还算什么合格的人民警察。”刘娟当时是这样安慰自己的,她说,这身藏蓝给了她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底气。

在看守所工作的日子里,也难免缺少对家庭的陪伴。早出晚归成为了常态,照顾子女的重任,落在了双方父母的肩上,在子女成长的关键期,刘娟也经常缺席,甚至在疫情封闭值守结束后,想陪伴孩子出去游玩时,孩子都会哭着说,我要爸爸,不要妈妈。“对孩子和父母,我是有诸多亏欠的,我只能尽我所能去弥补。”说到家庭的时候,刘娟眼神里有了粼粼的泪光。

多年的管教生涯,让刘娟早已习惯了这些孤独和压抑,她把这些化成自己坚强生长的动力,“如果我因此受到影响,变得压抑和自闭,那么我所管理的在押人员,她们又怎能看到希望呢”,于是刘娟总是元气满满地出现在在押人员面前,开导她们、抚慰她们,她所管理的在押人员,大都被她积极的情绪所感染,逐渐变得开朗、豁达,眼神里也慢慢有了光。在押人员离开以后,刘娟经常会收到她们的来信,信中和她分享她们现在的改变和境遇,怀念刘娟曾经对她们的关心和帮助。“人生不会处处是风景,孤独和压抑让我变得坚强”。

不是每一位英雄都可以站在聚光灯下,那些在阴暗角落里默默奉献的人,同样是英雄。


关心和爱,是对灵魂的一种救赎

生存和死亡,自由与约束,怀疑与不安,是看守所的关键词。来到这里的每一名在押人员,曾经的经历与现在境遇的叠加,都转变成为了焦躁、悲伤甚至绝望的情绪,伴随着他们一起来到了高墙之内。如何安抚、改变乃至重塑在押人员的思想,成为了刘娟必须扛在肩上的重任。

为每一个在押人员制定“专属教化档案”,是刘娟保持了20多年的习惯。“什么罪名,性格如何,家庭情况,童年境遇,身体状况,这些情况我都会一一摸底。”只有这样,刘娟才能找到与她们深入交流的切入点。“缺少关怀的人,温暖是最好的教化手段,不可一世的人,严肃和严格必不可少,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科学的疏导教育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了。”精准定位,分类施策,让刘娟的管理卓有成效,每一位离开的在押人员,都对刘娟充满了感激之情。

陈某某,因以贩养吸“二进宫”的她,因为吸毒导致的交叉感染,患上了艾滋病。如果说吸毒毁了她的人生,那么患上艾滋病的消息,几乎让她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所以,陈某某的情绪变得极不稳定,争执、挑事、威胁他人、攻击他人甚至辱骂管教民警,几乎成为了日常,管理难度极大。可骨子里不服输的刘娟,却暗下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即使多年的管教生涯,让刘娟对艾滋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她却依然在网上广泛查找最新的权威资料,积极询问血液科的医生朋友,生怕自己说错一点点话。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刘娟,利用与陈某谈心谈话的契机,给陈某详细普及了艾滋病的病理知识,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用阻断药,存活几十年没有任何问题。同时,刘娟还给陈某分析了她的犯罪事实,按照法律规定及以往的判例,刑期一般会在3年以下,只要陈某积极配合,重新获得自由以后,她仍然会拥有几十年属于她的全新的生活,她的人生依然可以按下重启键。3天时间,12次谈话,深深触动了“倔强”的陈某,她的“叛逆”行为逐渐变得轻微、可控,此时的刘娟决定趁热打铁,通过与办案部门的积极协调,刘娟为陈某申请了一次与亲人会面的机会,亲人的叮咛和嘱托,打破了陈某最后的心结,在以后的羁押日子里,陈某积极配合、服从管理,一直到移送监狱,陈某再没有出现任何过激行为。临走时,陈某还对刘娟说:“感谢刘所长,没有您,我可能早就活不下去了吧,您放心,在那边我也一定积极配合,争取早日出狱!”

毛某某,因犯运输、贩卖毒品罪,一审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羁押期间因极度不配合被移送至达州市看守所进行异地羁押,与毛某一同移送的,还有他的两名女性亲属,这两名亲属的看管重任,自然而然落到了以刘娟为代表的女子管教大队肩上。初到达州市看守所的毛某,知道自己无法摆脱被执行死刑的命运,行为十分过激,羁押期间和其他在押人员发生了不下15次的肢体冲突,甚至当起了监室的“裁判员”“执法者”,对看不过眼的行为,都试图通过暴力手段解决,让管教人员直呼头痛。通过与毛某的管教民警沟通,细心的刘娟发现,毛某虽然“目空一切”,却对自己的两位女性亲属特别关心,这让刘娟找到了管理的突破口。刘娟和毛某的管教民警一起,多次与毛某进行谈心谈话,刘娟告诉毛某,他的两位亲属在监室都很守规矩、配合管理,表现得很好,就是担心给他带来不好的影响,她们都非常担心他,希望他能够配合管理、服从管理。刘娟也表示,自己会照顾好他的两位亲属,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希望毛某能够积极配合。自此以后,毛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临刑的那天,刘娟参加了他的最后一次会见,毛某当着家人的面,感谢了看守所全体民警和领导对他的关心和关怀,也特别感谢了刘娟对他亲属的关心和照顾,离开监所的那天,他也一直很平静。

“相较强硬的管理手段而言,爱也许更容易改变一个人。”刘娟说。而这样的案例,刘娟还有几百上千个。

细致和温情,是高墙内的一抹阳光

2018年6月,因工作表现突出,组织上任命刘娟为达州市看守所副所长,分管女子管教、医疗等工作,这让刘娟的工作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

建设女子心理咨询室,是刘娟上任后的第一个举措。多年的管教生涯,让她深知,每一位在押人员,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对在押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监所管理都会带来极坏的影响。刘娟不定期邀请心理干预领域专家,来所进行调研指导,对在押人员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同时,刘娟自掏腰包购买心理咨询辅导课程和心理咨询师考试课程,定期组织所有女性民辅警进行专题学习并交流研讨。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件,不断提升心理辅导能力,是刘娟给每一位女性民辅警下达的“硬指标”。

“虽然她们犯了错,但她们应该得到女性应有的尊重。”在达州市看守所,每一位在押人员,人权都会得到充分的保障。“女性是个特殊的群体,需要一些特殊的照顾。”刘娟说。女性爱美,刘娟就在监室举办手工作品比赛,利用废弃的杂志、报纸,制作手工艺品,用来装点粉饰监区,让女性监区少了一丝冰冷,多了一些温暖;刘娟会组织民辅警,认真记录每一位女性在押人员的生理周期,在特殊的日子会给她们提供更多的休息和饮食上的保障。“刘所长很好,从来没有歧视过我们,她会把我们当成一个女人,而不是简单的犯人。”一名女性在押人员在喝红糖水时说到。

“该有的严肃一定要有,但一味冷冰冰的对待在押人员,不但达不到改造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刘娟特别注重思想的教化,因为能让冰山消融的只有渐渐的温暖。每到在押人员的生日,刘娟都会为她们买上一个小蛋糕,在监区里组织人员为她们唱一首生日祝福歌,这简简单单的仪式感,是多少在押人员从未体会过的温馨。每一位接到生日祝福的在押人员,一开始眼睛里都充满了诧异、不解,直到最后化作了泪光和感动。

除此之外,病号饭的营养配比、少数民族人员的特殊饮食需求、逢年过节的加餐,刘娟都亲自过问、亲自把关,在刘娟的管理下,6年来,女子监区未发生过一起对工作人员的投诉,表扬信倒是收了不少。6年时间里,达州市看守所女子管教组,先后被四川省总工会授予“四川省工人先锋号”,被市局党委授予“共产党员示范团队”等荣誉称号。

一堵高墙、数扇铁门,来来往往间,阅尽人生百态;一顶警帽、一身藏蓝,朝朝暮暮中,坚守初心依旧。喜阳的玫瑰可以向阴生长,阴暗的角落也会有耀眼的光芒。刘娟说,22年的监管生涯,她从未后悔过,她愿做执灯者,永远为她们照亮前行的路。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