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冰玉
认亲会上,年近40岁的儿子和60多岁的父亲相拥团圆,父亲寻回爱子了却心愿,重获血缘亲情。这场跨越31年时间、3000里空间的寻亲团圆历程,在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的科技智慧手段和新老民警“长途接力”的合力下被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93年,家住成都市石羊辖区的张维军向当地派出所报案称自己前妻林某携7岁儿子“张雷”不知去向,请求警方帮忙寻回儿子。碍于当年的信息科技手段落后,经多方努力查找无果,张维军便与儿子“张雷”天各一方,自此承载着无限思念张继军像落叶随风飘散,而这一分离却是整整31年。
31年以来,张维军一面工作维持生计,一面马不停蹄前往南京、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寻找儿子的下落。他找过民间组织、发过传单、贴过寻人启事、找过志愿者,一位思子心切的老父亲用他所能想到的所有办法和全部力量,几十年如一日地奔赴在寻子路上……
科技手段 让“遗憾”出现转机
2018年,成都高新区公安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接到公安部下发线索,这起“张雷走失”案件重新回到高新公安刑侦署民警的视野。虽然经工作最终将公安部下发的线索排除,但高新公安召集多部门开展涉拐、涉失踪人员案件的大排查、大清理工作。针对张维军近30年寻子无果的情况,高新公安侦查大队与刑事科学技术室开始联合跟踪经办此案。
近年来,成都高新公安刑事侦查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以技术大队民警刘博城名字命名的“四川公安机关刑事技术刘博城工作室(电子物证检验)”以“智慧新刑技”的思路开辟新战术,用科技赋能提升战力。以博士后缪元颖及命名的DNA实验室,规范了DNA实验室物证的提取、检验方法,还增加配备了多种不同功能的DNA检验试剂盒,扩大了高新公安法医物证检验范围,提升了检验能力。刑事侦查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基层警务实战部门带来进步和变革。
2021年,公安部开展“团圆行动”专项工作,依托分局缪元颖DNA实验室进行重新检验,将张维军的DNA入库比对,通过人像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并依托刘博城的工作室,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兄弟省份战友帮忙,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借助科技手段经过多方调查在广东将已改名的林某(张维军前妻)找到。
三赴广东 让爱闪起微微光波
根据此线索,高新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室副大队长高晓辛和侦查大队民警张绍渝立即奔赴广东并找到林某,林某称当年因过于思念偷偷带走“张雷”,后又因抚养困难,将张雷于1993年送养至汕头一户人家,现已无法联系。民警在广东对林某的血样进行了采集,DNA数据被入库比对,双亲比对寻子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而后根据林某提供的信息,民警又赶赴汕头寻找蛛丝马迹。因时间太长,很多知晓当时情况的当事人或已离世,或已不在当地居住。高晓辛和张绍渝第二次无功而返。
也许是张维军的想念太掷地有声,2021年8月传来了好消息,广东汕头一男子DNA被系统比中。高晓辛和张绍渝又前往汕头,在当地公安机关的协助下,经多方沟通协调后与“张雷”见面并提取了血样。
当成都市公安局刑事犯罪侦查局开具的《身份确认通知书》送到张维军手上的时候,他还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寻子30余载,终于知道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在哪里,张维军恨不得马上就飞到“张雷”身边与他相认,然而团圆的进展并不是那么顺利。
寻亲梦圆 人间至亲是家人
“张雷”被母亲林某带走时,已经7岁,有一定的记忆。高晓辛在第一次和他的交谈中得知,“张雷”一直认为当时是自己的父亲不要自己,才将他送给别人,因此对父亲存在怨恨、抵触的感情。同时,“张雷”对养父母也具有深厚的感情,不希望被过多打搅到现有的生活。
一方面是渴望团圆充满希望的张维军,一方面是心有抵触的“张雷”。如何让两人顺利见面团圆,高晓辛、张绍渝的角色又变成了传话人。
从采集到“张雷”血样到今年,3年期间高晓辛一直保持与“张雷”的通讯联系,并通过微信不断向他发送大量由其父亲张维军提供的其小时候的照片和寻亲登报内容。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到处都有张维军寻子的痕迹,而这些行为也让“张雷”明白了这31年来父亲张维军并未放弃寻找自己的事实。见时机成熟,高晓辛、张绍渝再次前往广东汕头,并在汕头市局的大力协助下对“张雷”开展工作,终于促成了其与亲生父亲张维军见面认亲。
至此,这场跨越31年时间,3000公里空间的寻亲团圆历程在科技智慧手段和新老民警“长途接力”的合力下被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亲人相聚的幸福和喜悦,总是带给大家无限的力量,也是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的不竭动力,高新公安将以技术赋能助力实战,更好地为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