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近年来,金堂县转龙镇人民政府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调解优先的理念,深入挖掘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将调解矛盾纠纷的“大桥经验”总结为“六勤六度”工作法,即:调解人勤跑腿勤亮眼,善于第一时间发现矛盾;勤动脑勤张嘴,巧抓关键善用技巧调解矛盾;勤动手勤走心,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化解矛盾,做到有速度、好角度、挖深度、暖温度、加力度、拓广度,步步紧扣解决问题,在转龙辖区内探索出一条“就地解决”向“深耕善治”的调解路径。
下一步,转龙镇将紧紧围绕“群众唱主角,干部来引导,德法加智治,有事当地了”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特征,永怀感恩之心,永葆奋斗之志,不断完善“六勤六度”工作法,以排头兵姿态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奋力开辟新时代“枫桥经验”新境界。
走家入户“勤”跑腿
掌握矛盾有“速度”
“春节要到了,在外务工、返乡探亲的人多,2组的夏家几个兄弟多留意下,2组组长没事多去他们家里坐坐,他们因为老人赡养问题每年都要吵架……还有5组梁上边那几户,前段时间因为土地问题发生过口角,组长要多注意。”
谈到矛盾纠纷化解,大桥村党委书记邓友梅深有感触,农村是乡土社会的缩影,各种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经济权益纠纷多发,有的群众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不愿意主动向村组干部反映。只有勤跑腿,变被动化解为主动排查,对村情家情“门儿清”,才能防患于未然。
根据当前农村主要矛盾纠纷特点,转龙镇秉持“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理念,以“勤”为要,组织各村(社区)发动村级调委会成员包组包户,划片包干,走村串户搞调解,做到平时工作“情况明”,突发情况“底子清”。建立健全“户—组—村”三级上报机制,调委会每周至少排查上报一次,对有纠纷矛盾苗头的上报建档,定期回访,通过“实地看、现场问、拉家常、深交流”等方式,听取群众心声,努力形成“纠纷有人调、矛盾有人问”的工作格局。
严谨细致“勤”亮眼
处理矛盾有“角度”
转龙镇创新采用“红、黄、蓝”分级预警机制,对矛盾纠纷及时上报分类,按照“难事细办、急事急办、简事快办”的原则,细办“红”事、急办“黄”事、简办“蓝”事。各村(社区)调委会工作人员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调解、劝说,了解情况后对纠纷的紧急程度、复杂程度进行初步判断并上报分类,“算”出堵点和难点,根据矛盾纠纷激化程度、问题处理的紧迫程度等具体因素,优化矛盾化解流程,提升化解质量和效率。
截至目前,根据大桥村试点情况,共搜集摸排矛盾纠纷线索56条,其中第一时间化解处置52条,对一时化解不了的1件“红”事、3件“黄”事,详细登记入档并上报进行共同化解。
换位思考“勤”动脑
分析矛盾有“深度”
当大桥村调委会成员赶到时,只见几个大汉堵在村上一户人家的院子里,赶紧上前将人拉开,细问后才知道是债务纠纷。“如果不是我老母亲生病,我也不会这么急着找他还钱。”来讨债的张某苦笑道:“确实是没办法了。”
部分农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许多时候处理问题方式简单粗暴,但也情有可原,因此转龙镇各调委会始终注重保持同理心,发扬换位思考精神,站在村民角度思考问题,深入了解当事人的情感和利益诉求,设身处地地为村民着想,通过“问当事人、问证人、问群众”来做到“说清楚是否合情、说清楚是否合理、说清楚是否合法”,从而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切实维护村民的合法利益。同时引导当事人站在对方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利益和感受,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促进和谐共处,推动有效沟通,赢得当事人的支持和理解。
“村上人来给他做了工作之后,他也理解了我,愿意先还一部分钱给我应急。”张某笑着说:“我没读过啥子书,有时候说话说不清楚,感谢我们村上的干部愿意帮忙做工作。”
情理兼施“勤”张嘴
调解矛盾有“温度”
群众利益无小事,细枝末节见真情。转龙镇既注重运用法律知识和政策讲解的手段进行调解,同时也以“讲道理”为主、“谈感情”为辅的方式开展工作。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邀请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乡贤成立志愿服务队伍、担任义务调解员,充分利用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行走在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的第一线。并且认真考虑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以“方便当事人”的调解原则,在调解场地、时间等方面尊重当事人意愿,同时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合情合理地明晰责任,通过“晓之以理讲政策、动之以情送温暖、辅之以法守底线”的方式化解矛盾。
责任落实“勤”动手
解决矛盾有“力度”
依托村(社区)两委委员、调解员、法律服务中心人员,联合镇司法所、应急办、派出所等力量相互衔接配合,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理念,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健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对各类矛盾纠纷化解进展情况,纪委进行跟踪督办,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头,同时将化解结果纳入干部、党员测评考核范畴,并与评先评优挂钩,确保“问题有人管、矛盾能化解”。
宣传引导“勤”走心
疏导矛盾有“广度”
“现在是法治社会,调解矛盾纠纷既要合情合理,更要于法有据。我们村上‘一老一小’居多,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比较薄弱,部分村组干部对一些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我们很感谢政府邀请了一些单位的专家还有我们镇上的法律顾问到村开展普法宣传、举办法治讲座。不但提升了村组干部的工作能力,还提升了村民的法律素养,形成了矛盾纠纷化解的合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桥村党委书记邓友梅说道。
转龙镇邀请市场监管、消协、信访、国土资源、农业农村、社保、民政等单位到各个村开展普法宣传、举办法治讲座,组织镇应急办、司法所设置宣传点位,分发普法传单,宣传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学法、懂法、用法,通过理性合法途径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组织各村(社区)通过开展村民大会、村民坝坝会等人民群众愿意接受的形式,做好政策宣传和决策工作,只要源头疏通了,也就无需在末端“堵”和“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