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曾昌文
2月27日,全国工商联商会调解培育培优和“万所联万会”观摩交流活动在广西南宁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对做好商会调解培育培优和“万所联万会”工作提出要求,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方光华出席活动并讲话。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司法部律师工作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调解仲裁管理司负责同志,各省级工商联有关负责同志,商会调解组织代表及特邀代表150余人现场参会,各地市县工商联、商会及商会调解组织有关同志共1.2万余人次线上参会。
活动期间,9家地方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商联及商会调解组织代表作了经验交流。成都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宏伟以《抓“三融体系”建设、促民营经济发展》为题作了主题发言。
抓“三融体系”,一是抓机制融通,打造法商互联的“最先一公里”。一要建立全过程联络机制。健全月通报、季联席等常态化联络机制,推动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法律问题收集、研判、处置“扁平化”,高度关注企业法治需求,推动民营企业依法治理法律服务产品研发,着力以高精准法律服务供给激发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活力”。二要建立全方位合作机制。成都市律师协会与成都市总商会签订《关于共同打造“蓉商律服”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的合作框架协议》,强化法务资源统筹、企业类别划分,推动企业商会与律师事务所法律咨询、权益维护、纠纷调解“点对点”“面对面”,持续提升律师事务所与商会业态“适配度”和企业法治“获得感”。三要建立全覆盖推进机制。与成都市工商联共同召开“万所联万会”暨法律服务助力民企发展座谈会,实现市、县两级“万所联万会”同步互联。部署“千所百处帮万企”专项活动,遴选区(市)县律师事务所与辖区企业商会建立法律顾问关系、签订法律服务协议,全力打造法商互联的“最先一公里”。
二是抓载体融汇,打造法商互助的“最优一公里”。一要以律师事务所党建引领“小街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大建设”,建设特色化帮扶载体。2019年以来,连续开展“律所党建惠营商”专项活动,整合商务楼宇、产业园区企业和律师资源,发挥“楼宇党支部”功能,实现法务商务“无缝对接”。二要建设规模化对接载体。2023年1月,协调省市政法、商务系统,联合成德眉资(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举办法务机构服务工贸企业主题对接会,四地工贸企业、法务机构、工贸协会等代表共400余人现场参会,发布工业企业法律服务产品8项,对接会拟季度化四地轮流举办,为“万所联万会”机制注入新动能。三要建设标准化服务载体。以“千所百处帮万企”为载体,推动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企业法律服务“标准化”“定制化”。2022年度,509家律所服务民营企业1902家,开展“法治体检”832次,组织法治培训409次,全力打造法商互助的“最优一公里”。
三是抓业态融合,打造法商互惠的“最后一公里”。一要建强合规预防“生态链”。大力推动企业合规试点工作,不断优化民营企业依法治企生态环境,协同市工商联、市检察院第一时间共建企业刑事合规监督员库,首批遴选73家律师事务所、82名律师。深化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建设,选拔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专业人员100人,全力保障企业合规监督工作高效运转。二要建强争端解决“供给链”。打造集“国际仲裁、商事调解、外国法查明”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构,与成都地区26家法院开展诉调对接合作,依托成都律协统筹细分领域专业律师开展商事诉前调解。该中心实质化运营3年来,累计受理各类商事调解8842件,标的额87.27亿元,提供外国法查明997次,企业法律服务更多元更高效。三要建强区域势能“价值链”。拓展“万所联万会”合作区域,建立“成渝法律服务联盟”,启动“成德眉资涉外法律服务共建共享行动”,做到“法治体检”队伍跨区域补充、服务跨区域对接,打通法商互惠的“最优一公里”,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和坚实法治保障。
成都市认真落实全国工商联、司法部关于建立“万所联万会”机制的工作部署,着力抓好机制融通、载体融汇、生态融合,实现了“万所联万会”机制全域覆盖,182家律师事务所与31家市级工商联所属商会、165家县级工商联所属商会深化合作,涉及文创旅游、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10余个产业门类,中小企业5000余家,2家律师事务所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工商联、司法部“万所联万会”机制100对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