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杰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杨棕贤
3月4日中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王超表示立法联系点成为了让基层声音原汁原味抵达立法机关的“直通车”。
近年来,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大力推进地方立法,贯彻落实立法为民的宗旨,瞄准本土问题立“管用”良法,坚持“小切口”,做足“小快灵”立法。2021年7月,雅安市人大常委会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定为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了四川省唯一一个“国字号”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截至目前,25条“金点子”写进国家立法。献礼党的二十大央视纪录片《征程·民声的回响》、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五年立法工作综述《开启新征程良法善治新篇章》均提及雅安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成效。全省唯一的国家立法“直通车”“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雅安立法之路也越走越宽广。
切口小
护航乡村振兴“大发展”
(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茶园基地)
2023年1月1日起,《雅安市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保护若干规定》(以下简称:基地保护规定)正式实施,基地保护规定共二十六条,是全国范围内首次对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保护系统性立法。
雅安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面积、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居全省第一,也是全国唯一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称号的市。但在实际工作中,雅安市基地发展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现行法律法规是保障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滞后于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管理需要,亟须通过地方立法,弥补上位法的不足。
基地保护规定创制性地将国家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农业投入品使用推荐标准转化为农业投入品法定使用标准,确保了“软标准”在基地的“硬着陆”;强化了基地内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为基地内农药管控提供了法律的“双保险”;明确了政府和农业生产主体在基地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使其权责分明并各履其责,做到“有位有为”。
基地保护规定不仅顺应了党中央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还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通过立法的方式,以基地保护为引领,带动并巩固提升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果,为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和碳汇农业典范、藏区菜篮子保供基地的目标提供法治保障。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专家认为,该法规具有明显的补充性,在全国范围内首次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强化对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的保护,填补了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管理机制的“空白”,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管理由当前的“进退机制”向“全程管理制”转变,对推进绿色(有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起到积极作用。
快反应
握牢减灾抢险主动权
(“9·5”泸定地震导致石棉县多个乡镇受灾,救援人员用身体构建起一座“桥梁”转移瘫痪老人)
雅安地处盆地向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年降水量大,是全省自然灾害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强烈地震、暴雨洪涝等灾害频发,山洪、地灾危害突出,仅2022年就遭受了“6·1”芦山地震和“9·5”泸定地震,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至关重要。多年的重大自然灾害防治实践,使雅安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清醒地认识到,要时刻绷紧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这根弦,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牢牢把握防汛减灾和应急抢险的主动权。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自然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人员避险转移等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措施和环节需要经过立法予以理顺和支撑。目前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上位法并未完全涵盖自然灾害应急避险管理的全部内容,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自然灾害应急避险法规,为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工作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对坚决打好防灾减灾救灾“保卫战”很有必要。
2022年6月20日,雅安市“6·1”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市委书记、市重建委主任李酌对开展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立法提出要求。为确保立法效率和质量,雅安首次采用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市政府副市长任组长,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市政府相关部门抽员参与的项目专班,集中时间研究,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全力“攻关立法”。
7月6日至8日,立法项目专班先后赴天全、汉源、石棉开展集中调研工作,各相关部门、乡镇、村组、企业和社会救援力量代表参加调研座谈会。
讨论、修改、完善;再讨论、再修改、再完善;审议,再修改,再完善……
11月7日,雅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雅安市自然灾害应急避险若干规定》通过;12月2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批准《雅安市自然灾害应急避险若干规定》,标志着雅安市在自然灾害应急避险领域的地方性法规正式出炉。这是2015年雅安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相继推出《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雅安市村级河(湖)长制条例》等地方立法后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2022年12月20日,《雅安市自然灾害应急避险若干规定》正式施行。值得一提的是,对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工作进行地方性立法,目前在全国地市级层面尚属首次。
效果灵
撑起绿水青山的“保护伞”
(村级河长王荣华巡河)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雅安市名山区月亮湖景区青山叠障、绿树成荫、湖面宁静、空气清新,每到周末来这里旅游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
可谁曾想到,2019年之前的月亮湖,还是个下雨后臭气熏天的“脏水沟”。彭启华作为土生土长的“月亮湖”人,是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解放村党委书记,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对月亮湖的“现状”感到十分痛惜。据彭启华回忆,在他小时候,月亮湖上时不时会有几只野鸭游过,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月亮湖在10多年的时间里高密度养殖鱼,鱼粪得不到妥善处理,日积月累的鱼粪对月亮湖的水体造成很大的污染。再加上当时缺失堰、渠管控措施,灌溉能力也大幅下降,导致周边产业结构落后,农民收入普遍不高。
彭启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通过走访、座谈、接待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理清了思路——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可以反过来助力生态保护。他随即动员村民避免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湖水里。但当时缺乏制度支撑,很少有人听从,这对他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转机直到2017年6月才出现,随着河(湖)长制的推进,彭启华成为名山区解放村村级河(湖)长。由于全国性的河(湖)长制在当地农村实施仍然有一定的局限,雅安市、区两级人大常委会多次前往解放村进行实地调研,找准问题、分析对策,因地制宜总结出一套更适于村级河(湖)治理的机制,经过反复讨论酝酿,终于在2019年出台了《雅安市村级河(湖)长制条例》,这是全国首部村级河(湖)长制地方立法,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立法空白。
有了制度保障,彭启华迅速组织村干部协助相关部门处理了养殖户的120多个排污口,并独创了一个变“废”为“宝”的方法——搞厕所革命,带领解放村群众建立了标准化的化粪池,消除污染点,并建立了100多个小湿地。效果立竿见影,很快月亮湖景区的污染减少了许多,水质也提升了许多。“现在清洁卫生也比较好了,景区河流比原来好很多了。”村民彭大银说道。2020年5月,月亮湖被评为国家级4A级风景区。
无独有偶,在雅安青衣江流域十年鸟类保护的过程中,通过专业人员的记录和观测发现,雅安鸟类种群数量丰富,甚至在城市里的鸟种也非常丰富——在雨城区两公里的范围内发现有350多种鸟、在天全县城发现有400多种鸟。这份数据在全国城市中是非常罕见的,也从侧面体现了雅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在了全国前列。
从月亮湖治理成功,到雅安青衣江流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离不开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在地方立法方面所做的努力。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中涉及水电站生态流量管控的规定,是全国的首创,村级河(湖)长制地方立法也是全国首部。雅安通过对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不仅让全域生态得到极大改善,也给当地群众扩宽增加经济收入的渠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是雅安地方立法始终扛起的责任和不懈努力的工作方向。
从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开始,雅安秉持“小切口、有特色、可操作”的立法原则,扎实推进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领域立法,切实“用法律呵护百姓的幸福生活”。从《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雅安市村级河(湖)长制条例》,到《雅安市自然灾害应急避险若干规定》,人民群众全过程参与制定出台7部实体性地方法规,雅安走出一条先行先试、创新创制的特色立法之路,让地方立法更具民生温度。
(雅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