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城乡供水一直是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民生实事。目前,成都二元供水机制已制约城乡一体发展,供水管材严重老化、管网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管理和经营主体多元等问题仍存,影响了全市供水安全和水质。
“2020年以来,国家、四川省相继启动了对《城市供水条例》《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四川省城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四川省物业管理条例》的制订、修订工作。因此,无论是从供水工作现况,还是与上位法衔接来讲,《成都市城市供水管理条例》的修订都宜尽早进行。”2月23日,成都市人大代表、民进成都市委常委、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副主任李大福带来了关于修订《成都市城市供水管理条例》的议案。
李大福表示,目前,上海、深圳、合肥等城市在供水立法方面都有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比如说合肥出台的《合肥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在基本水价外单独核算二次供水水价,推进二次供水统建统管,实现‘建管合一’,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水质安全问题。”
李大福建议,要从调整立法适用范围入手,理顺成都供水管理机制。“修订时宜删去‘城市’二字,改称《成都市供水管理条例》,将条例适用范围扩大至成都市全域。同时要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义务、职责,构建供排净治一体化机制和‘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城乡供水新格局。”
其次,要修编成都市供水规划,按照“全域城乡统筹、分区集中供水、跨区联通互济”理念,加大供水工程资金投入,加快管线更新改造,提高管网供水能力,提升供水质量。
三要压实运营管护职责,强化监督考核淘汰。改革“表前表后”分段管理,推进运营管理一体化,完善供水企业运行评估考核日常监督,以考促改,淘汰不合格经营者,增强供水企业责任感,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确保全市供水安全和水质安全。
四是完善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提升智慧城市水平。在现有供排水、供电、供气管网GIS系统基础上,加强管线基础数据整合,建立健全地下管线基础信息常态更新和成果应用机制,实时监控地下管线运行状态,建立管网事故统计分析台账,对腐蚀、泄漏、老化、劣质管材等运行工况不良的管线,针对性开展维护管理与更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