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粟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谭别林
为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纵深发展,近年来,达州市公安局始终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紧紧围绕“四张网”,深化群防群治工作,进一步夯实平安达州建设基层基础,构筑平安达州建设“新防线”。
党政主导高标准推进
建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常务副市长、政法委书记、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做到政策落实、资金到位、项目落地,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安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性工作格局。
坚持以各级“社创办”领导小组为指挥平台,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责任,确保流程清晰、高效运转。相关责任部门、辖区党委政府加强协同配合、扎实推进,确保治理成效。加大对基层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引导基层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推动市委、市政府将群防群治工作纳入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目标绩效考核指标,切实督促相关责任部门、辖区党委政府高标准、高质量落地落实相关工作。
“231”新机制激活基层治理“最小单元”
持续创新城乡基层治理试点工作新模式,建立“231”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
该机制通过党员双报到、志愿者服务两种途径,推进实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时,通过全面整合各类治理资源,构建更加高效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矛盾风险化解的指挥体系,达到风险预警预防更加精准、基础管控工作更加扎实、打击违法犯罪更加有力、社会整体防控更加严密,充分实现了“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构建群众参与、人人尽责、全面共享的治理格局。
相关责任单位在推行该模式时,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实现从“传统小治理”到“民生大治理”的华丽转变。通过在通川区马房坝社区和达川区金华社区、曹家梁社区的试点,提升了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六联机制”强化市域巡防
制发《关于建立“六联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的实施意见》,建立了联勤、联防、联管、联控、联打、联宣的社会治安防控“六联”机制。“六联”机制取“1+1+1+N”模式(即1支主要力量,1支重要力量,1支辅助力量,N个其他社会力量),以特巡警、交警、城区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派出所及机关民警为主要力量,以市级相关单位人员重要力量,以街道社区干部、单位保安、社会保安、综治网格员及志愿者为辅助力量,对11个片区21条防线进行治安巡防。该机制被中央政法委列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项目。
统筹武警达州支队、达州监狱、市检察院、市法院及15家市级部门和志愿者、群防群治的力量,应对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在重要时间节点,将尖刀力量特巡警“巴山突击队”部署至重点区域、部位,全天候加强街面治安防控力度。
今年以来,主城区共计投入社会各界巡防力量10880余人次,“两抢一盗”等可预防性案件发案率逐月下降,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8.28%,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7.16%,社会治安掌控力和人民群众安全感得到极大提升。
联控防控推进乡村治理
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出台《进一步加强全市村(社区)治安保卫委员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市2283个村建立治保会,配备治保委员1.06万人,成立131支义务巡防队。今年以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530余起,复杂矛盾纠纷850余起,化解成功率达98.3%;开展各类集中宣传1.3万余起,入户率达95.8%;帮教特殊人员2.1万余名。
填补制度真空,完善警民联动的制度体系。联动市委统战部、市委政法委等部门,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群团组织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见》,推动建立完善村(社区)治保委员会考核奖惩和检查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
建立治安联控联防,推进村(社区)警务治保一体化,结合村(社区)情况特点,分季节、分时段、分部位开展重点巡逻防控,预防各类案件发生,及时清除治安隐患,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