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检宣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一多
今年以来,成都市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聚焦“质量建设年”部署要求,以推进群众身边“可视”“有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活动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依法能动履职,努力强弱项、锻长板,用心用情解决群众身边“急事”“难事”,不断增强群众认可度、满意度、获得感。
健全工作机制,让民意收集渠道路更宽、面更广
坚持把问需于民、倾听民意作为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履职效能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线上+线下”民意收集机制,着力打通群众反映诉求“最先一公里”。
“线上”依托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平台、“大联动微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等,通过“被动收+主动查+及时核”,对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电信诈骗问题等线索、诉求,综合运用检察建议与办案等手段,迅速妥善解决了一批事关饮用水安全、农民工欠薪追缴、养老诈骗“民生”问题。
“线下”做实“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依托全市检察机关12309检察服务中心对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均七日内做好诉求的分类分流处置,七日内回复率和三个月答复率实现两个100%。常态化开展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加强与代表委员、行业人员的“面对面”沟通,依托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与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双向衔接转化。创新工作方法延伸民情触角。部分基层检察院通过设立村社检察站、聘请公益诉讼观察员等“接地气”形式,及时反映田间地头“带露水”“冒热气”的声音,为检察机关深挖问题、调查研究、公正司法提供第一手资料。
坚持问题导向,让问题处理更高效、更便捷
成都市检察机关重点聚焦工作薄弱环节,以“如我在诉”“如我在办”的理念,出台多项便民惠民举措,努力从源头破除制约群众反映诉求、便捷办事的壁垒,以“简事快办、要事精办”答好“为群众办实事”实践题。
以长效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只跑一次”。针对信访群众材料普遍不全的现状,探索建立“容缺受理”“容缺代补”机制,对符合受理条件的控告申诉案件,允许材料不齐先行受理,减少群众奔波之苦,后续再通过自行邮寄等方式或检察机关根据申请依法核查,补充完善证明材料。今年已通过该机制受理案件64件,办结57件,让群众既“少跑路”又“办成事”。
以智能手段保障律师群体“便捷阅卷”。研发“天府律检通”律师自助服务系统,在全市22个基层检察院推广使用,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实现律师“一站式”自助操作,推动实现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和案件申请人“只跑一次腿、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的检察效果,目前通过该系统已保障业务办理400余次,其中异地阅卷200余次。
以脚力眼力办好群众身边“民生工程”。崇州市人民检察院以“微检察、大治理,小切口、大作为”为理念,在本域问题突出的治理难点村镇、社区,因地制宜设立3个“微检治”联络站、发展“微检治”观察员,通过延伸检察机关深入乡村治理的民情触角,把检察法律监督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通过联络站,该院已处理地域内及其周边公益诉讼损害线索20条、推动解决问题50余个,依法惩治侵占企业财产、伪造合同印章等犯罪35人,专项清理处置涉企挂案、积案5件,“小站”焕发“大能量”,“微检治”品牌也被评选为2022年度全国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
主动担当作为,以依法能动履职解民忧、暖民心
成都市检察机关始终坚持立足检察职能,眼睛向下、脚步向前,依托“四大检察”“十大业务”职能,“撸起袖子”积极履职、精准尽责,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获得群众广泛点赞好评。
专项行动守护“及老及幼”。充分发挥精准打击犯罪的刑事检察职能,重点围绕“一老一小”规模化地在全市两级院部署开展专项法律监督行动,形成监督合力、威力。开展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打好“走访调研+普法宣传+深挖彻查+追赃挽损”组合拳,全面形成对养老诈骗的从严惩治态势,精准办理涉养老诈骗犯罪案件。部署“检爱同行共护未来”专项监督活动,深化社会化保护体系建设,强化未成年人进出入敏感场所监督检查,落实入职查询与强制报告制度,全覆盖推进“法治进校园”“法治副校长专题授课”,不断织密织细未成年人保护网,推动实现未成年人“六大保护”共同发力,实现“1+5>6=‘实’”的最佳效果。
释法说理助推事心双结。扎实推进治重化积,发挥“头雁效应”促进纠纷妥善化解和矛盾源头治理,两级院领导包案办理涉法涉诉案件。落实“应听证、尽听证”要求,组织452场公开听证,邀请社群组织、第三方人民监督员等参与良性互动,通过讲法理、说情理,推进“案结事了人和”。积极构建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与市人社局、市劳仲委联合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草拟《关于建立劳动争议案件多元化解协作配合机制的实施办法》,推动劳动争议申请监督案件在检察环节卸包袱、解疙瘩,目前已促成当事人和解5件。
司法救助为民纾困解难。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同时,注重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自觉在检察办案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司法救助责任,积极推进建立健全办理司法救助案件配套工作机制,对因案致贫、因案返贫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一案一策”做实异地协查、联动救助、多元救助、长期关怀,以检察职能为需要的人“雪中送炭”。
协同共治提质幸福成都。善于借力借势,发挥社会力量支撑作用,整合资源,组建24支“益路蓉行”公益诉讼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者这一“前哨”“眼睛”,帮助检察机关及时发现案件线索,同时对“以劳代偿”承担生态修复责任的整改情况进行实时跟进、广泛监督,实现双赢多赢共赢。主动担起守护公园城市生态本底司法保护责任,深化“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持续开展“两江同护三水共治”专项监督行动,加强岷江、沱江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龙泉驿区院督促整治违法抽取地下水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涉水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