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枫桥经验” | 成华区青龙法庭发挥纠纷化解“前沿阵地”

  
2022-11-09 14:38:52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博 实习生 廖安泰 文/图

人民法庭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重要力量,是解决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2015年3月,成都市成华区法院青龙人民法庭正式成立,针对辖区集中的道交、物业、买卖合同等纠纷案件,近年来,青龙法庭充分发挥基层智慧,强化多方联动,共织基层多元解纷网络,积极创建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据悉,该法庭先后获得四川省“服务型、阳光型、效能型”人民法庭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成都市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


做良好营商环境“护航者” 

青龙法庭辖区企业众多,人员往来密集,这同时也产生了商务往来间的经济纠纷。为进一步做优司法服务,营造良好的企业营商环境,2020年起,青龙法庭就开始开辟涉产业功能区纠纷案件绿色通道,高效化解办理此类纠纷案件。

工作中,法官通过深入园区了解管委会及企业诉求,法庭有针对性地搭建产业功能区司法配套服务协作机制,建立巡回审判点,完善诉非衔接机制,有效减轻了企业诉累,降低了企业诉讼成本。

不久前,青龙法庭辖区内的龙潭产业功能区内,两家公司产生一起案涉金额四十万元的气缸买卖合同纠纷。法庭在收案后,承办人便积极与龙潭管委会对接联系,详细了解了纠纷发生的原因,并会同国力公证调解人员与管委会工作人员对案涉公司进行现场法律释明及调解开导,最终,使得矛盾纠纷成功化解。

据介绍,今年以来,法庭已成功调解涉产业功能区纠纷案件1600余件,实现了纠纷不出园区,矛盾前端化解。

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青龙法庭还通过不定期召开强化产业功能区司法服务和保障工作座谈会等方式,对功能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用工风险、合同漏洞、产业监管、品牌开发合作等问题进行风险预判,为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做道交解纷模式“探索者”

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是最常见的纠纷类型,为确保道交纠纷的妥善处理和高效化解,青龙法庭一直以来主动牵头联系相关职能部门,打破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壁垒,整合优势资源,无缝衔接纠纷处理全部环节,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快速化解道路交通纠纷的新模式。据了解,今年以来,青龙法庭快处道交纠纷案件150件,实现了道交纠纷“一站式”服务。

去年7月,一起交通事故案件中,承担责任的各方对于责任划分存在重大分歧,各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解纷陷入僵局。青龙法庭在受理案件后,会同保险协会驻派人员对双方进行了多次调解,并将责任方各自应承担的金额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并释法明理。最终,经过多次协商调解,各方达成了一致调解意见。

另外,为深入推进道交纠纷联动调解工作,成华法院已成功构建“人员链”“协作链”“保障链”的“三链”运行机制。用活“人员链”,积极发挥公安交管部门、司法局、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法院等相关主体部门的优势作用;强化“协作链”,设立联调中心,“调审执”一体联动,在区交警五分局设立交通事故巡回法庭,推动道路交通安全防范端口前移;筑牢“保障链”,依托成都法院“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与成华区“大联动”中心资源优势,为当事人提供网上立案、网上信访、案件调解等便民服务,道交纠纷案件平均审结时间减少了约三分之一。

做物业纠纷联调“构建者”

物业与业主之间一直是最容易产生纠纷的领域。对此,青龙法庭将“以和为贵”“息诉止争”的思想理念与调解工作紧密结合,主动牵头多部门共同设立成华区物业纠纷联调中心,力求把纠纷化解的在前端,把矛盾化解在萌芽。

前不久,辖区某物业一直以“车位不是可改造充电桩车位”为由,拒绝业主的安装申请,业主将其诉至法庭。在处理中,物业联调中心邀请行业专家,与区住建交局、街道办事处共同参与调处工作,提出专业化意见,制定严谨、周密的工作方案,针对业主普遍存在的疑虑,从行业规则、法律规定等方面深入讲解,顺利化解纠纷。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中心妥善化解物业、业主撤销权等纠纷78件,全力营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以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据了解,针对物业领域纠纷,法庭在物业专业调解员的选聘上,坚持按照“政治过得硬、工作想得到、事情搞得定、问题搁得平、底线守得住”的“五得”原则,在具备物业服务行业工作经验和一定法律法规理论知识的专业人员中精心甄选,最终确定12名专业人员成为法院特邀调解员,专门负责物业纠纷调解工作,为诉前化解此类纠纷提供了保障。

编辑:王硼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