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警“老夏”和他的流动调解车 ——记彭山公安凤鸣派出所社区民警夏定斌

  
2022-11-10 16:22:51
     

他是众多社区民警中的一员,平凡而普通。他热爱这份职业,更热爱他的社区。从事社区警务工作二十余年来,每天走街串巷在社区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户居民,他勤思考、干实事,默默无闻一心扑在社区,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赢得了社区群众的信赖,时间一长,大家称其为“社区大管家”。他就是眉山市公安局彭山区分局凤鸣派出所社区民警夏定斌。


夏定斌,男,55岁,中共党员,彭山区公安分局凤鸣派出所城东、城中社区民警、四级高级警长。2003年从部队转业到公安系统,先后在彭山区公安分局谢家派出所、凤鸣派出所工作从事社区工作。

解决群众揪心事,“线上收集法”是秘籍

“社区民警要珍惜自己的岗位,更要关爱社区内的居民,只有爱岗才能有激情,只有爱民才能有热情。”这是在社区干了20年夏定斌的工作要求。在凤鸣派出所城中、城东辖区提起夏定斌,估计很多群众不知道他是谁,要说“老夏”估计只有个别不清楚。别看老夏个头不高,还戴着眼镜,但在社区基层“摸爬滚打”二十余载,已深受群众拥护,有什么事,大家都说“找老夏”,因为管理社区,老夏有着自己的“法宝”。他每天醒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手机,在自己入驻的30余个社区行业管理群里开始“阅览大小事”,有问必答,向他们普及法律、法规、疫情防控以及辖区近期发案情况等等。在社区群,他查看社区动向,了解网格员上报的各类信息、矛盾纠纷,在出租房屋管理群,他及时掌握辖区流动人口、出租房动态,在微网格群,他看辖区老百姓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揪心事。



杨某和徐某是辖区内的一对夫妻,两口子结婚多年一直小打小闹,两个总想强过对方却往往给对方造成了伤害。在今年8月份又因为家庭琐事,两个人竟然还带上了刀。社区群众知晓后,赶紧在群里联系了老夏。察觉此事后,老夏慌了:“这还得了,必须去看看。”到达杨某家后,了解到两口子矛盾关键点在于争夺事情的处理权。一个不服输、一个不服软,总觉得这个家是强者做主,造就日常小吵小闹,逐步发展到拳脚相加。了解事情经过后,老夏有招了,把两人分开单独谈话,认真听取每人的诉求。站在男方的角度怎么去包容另一半,站在女方的角度怎么去维护这个家,就这样经过3小时的耐心谈话,两人从老夏的叮嘱中学习了夫妻和睦相处,共同持家的办法,最后在老夏出具的一份《家庭暴力告诫书》中,二人郑重签上了字,承诺以后不再发生吵闹事件,一起好好过日子。

解决群众揪心事,“流动调解车”是新招

作为社区民警,调处矛盾纠纷是不得不直面的工作,为优化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老夏反复总结多年调处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发现大部分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若是能及时处理,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如何就近化解矛盾实现当事双方满意,还可以缩短时间和以事为例进行现场普法,是老夏一直在思考的难题。



“社区民警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能就近一次性办结的绝不让群众多跑一趟路,哪怕不是我能涉及的也会详细给群众讲解在什么地方能办理。”为了能缩短与群众的距离,老夏大胆提出增设“流动调解车”,将服务群众的触角真正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为了提升普法效果,在巡逻车身上张贴了醒目的“流动调解车”字样,并在车上放置了各种宣传资料。每天到达警务室后,老夏习惯驾驶巡逻车到辖区“奔波”,一是能高速处理日常工作,还能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更能提升街面见警率和管控率,让安全在身边可触可见可感。

今年4月,辖区一市场里,苏某某和赵某某同为市场摊贩,因苏某某贩卖的物品比赵某某家的价格低2毛钱,赵某某认为苏某某是在故意扰乱市场,故以此为理由每次路过苏某某摊位处就辱骂,赵某某便将相关视频发在网上,双方矛盾因此进一步被激化。巡逻至附近的老夏获悉情况后,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散,及时将苏某某和赵某某请上“流动调解车”上,然后一起来到警务室。起初两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本着“货比三家”买卖自由和人物肖像权、隐私权不容侵犯的原则,老夏向二人深刻讲解经营门店的重要法则和侵犯他人隐私带来的后果。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均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一个及时删除视频,一个及时赔礼道歉,两人握手言和,并自愿在调解协议上签字。

“原来不是所有的视频都可以在网上发送,这下提醒了我……”“以为仗着围观的人多,我就有底气吵赢他的……”调处结束,两名当事人及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纷纷对老夏的调解方式表示满意。


自老夏流动调解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后,派出所积极推广,共增设了3辆流动调解车。今年以来,老夏的流动调解车先后参与调处各类大小矛盾纠纷200余起,调处率达98%。

解决群众揪心事,“枝叶总关情”是准则

“我经常提醒自己,辖区老百姓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学会换位思考,我能处理的问题我一定全力以赴。”老夏表示,社区民警最关键的在于“社区”二字,要住在社区、沉下社区、融入社区,真正和老百姓零距离,更要以一名老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去推动工作。



前不久,老夏开着调解车日常巡逻中,一小区群众小声告诉老夏,小区最近两天出现了两名陌生男子,背着挎包,疑神疑鬼,且包里的东西不时会发出声响。凭借着工作的敏感性,老夏快速向所里汇报。流动人员实名登记是老夏每日必备工作,更何况在头一天,该小区附近还发生了盗窃案件,目前尚未获得有利线索。从群众处获悉到相关信息后,老夏和同事快速在小区里寻找起来,不一会儿,找到了群众所说的两名可疑男子。经询问,两人为外地人,且无彭山居住历史,这让老夏提高了警惕,而其中一名男子随手遮挡挎包的动作更引起了注意。对两名男子进行控制后,例行盘查挎包,里面有锡箔纸、改刀、细铁丝,再进一步对两名男子开展案件侦办工作时,确定了两名男子就是头一天辖区发生盗窃案的嫌疑人。

老夏与群众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有为群众解决噪音困扰难题的、有关爱特殊人群的,还有为外来人员办理身份证提供所需资料的,调解处理出租房屋发生的纠纷、家庭纠纷等等。为了让更多群众“有问题找对人”,老夏积极向派出所报告,印制了社区民警服务事项告知书,逐份在辖区进行张贴,印制了警民联系卡发放,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向社区居民公布,以提高群众的知晓率,确保社区警务工作走深走实。

每每群众看见老夏一头发白时,都会询问:老夏,你还没退休啊?老夏总会“不好意思”回复:还早呢。老夏在社区干了20年,深知社区群众关注什么、需要什么。正是这份淳朴的情怀,让他继续坚持行走在为民服务的路上,时刻在不停更新与创新工作模式,积极履行社区“大管家”职责,其所负责的社区治安状况越来越好,多次被党委政府评为“平安创建示范社区”。 

编辑:王硼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