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新区

  
2022-10-11 16:14:50
     

作者:眉山天府新区党工委政法委调研组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自眉山天府新区实体化运行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平安新区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当前国内外安全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区社会治理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有效举措,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深化平安新区建设,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关键词:

党建领、谋创新、夯基础、强自治

一、问题短板

(一)力量整合不够充分。新区实行“扁平化、大部制”管理模式,多项工作整合后,基层治理工作在整体谋划、协同推进上主动性、协作性不够,部门壁垒、信息壁垒和体制机制瓶颈、管理瓶颈没有有效突破,有的甚至仍停留在片面的“自我加压”状态,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仍需加快。

(二)基础建设不够完善。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警务室、警务站建设数、质量均在低层次徘徊,发挥效能作用不明显。综治协调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孤岛”、“壁垒”现象,各类信息资源不能互联和共享,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较弱,信息研判运用能力不足。基层矛盾纠纷信息预警、排查、分析工作比较薄弱,一些容易激化的矛盾纠纷苗头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

(三)群众参与治理不够积极。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治理,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共治理念还很薄弱。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自治组织,推动各类组织强筋壮骨,充分动员组织群众,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中心、各类群众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同心圆亟待创新突破。

二、积极探索成效

眉山天府新区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为契机,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建设为抓手,深化“五大机制”,深入推进平安新区建设,坚决为新区高质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刚性化组织领导保障机制。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每年召开一次平安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部署安排年度任务;适时召开信访维稳安保会,研究新区突出信访维稳安保工作,解决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问题,推动由县级领导包镇包案化解机制落地见效;每年推出一批社会治理重点建设项目,由党工委管委会常务副书记挂帅,相关责任部门牵头负责,搭建“一盘棋”工作格局;把平安建设工作纳入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与干部晋职晋级、表彰奖励挂钩,以硬责任落实硬任务。

(二)特色化基层治理支撑机制。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各类资源要素下沉,健全党建引领和创新治理共促机制。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定位,围绕“职工居民化、园区生活化,产社互动化”思路,丰富完善满足园区企业职工和居民休闲娱乐生活所需的“四大场景”,打造“产业服务”视高铺社区,推动治理增效与发展提能有机统一;以破解安置小区治理难题为重点,青龙莲池社区和锦江镇锦江里小区创新实施“1314”工作法,推行“建强核心、活动暖心、服务贴心”“三心”举措,创建和谐团结的多村聚集安置小区,引导小区居民参与小区治理,逐步由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推动优化供给与精准服务有机统一;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孕育特色产业为突破口,高家镇鹰头村坚持“擦亮一块招牌,盘活一家公司,孕育一批产业”三条路径,将鹰头村良好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转化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动能,推动乡村振兴与治理路径有机统一。

(三)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新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大政法体系优势,统筹政法、公安、信访等多元力量,狠抓源头预防和末端化解,1-9月,新区共受理矛盾纠纷1169件,调解成功1159件,调解成功率99.1%。结合视高矛盾纠纷激增、基层警力实际,深入开展诉源治理“公调对接”,打通个人调解工作室与派出所之间的纠纷移送渠道,推动视高文贵调解工作室入驻视高派出所,将个人调解工作室作为“公调对接”的前沿阵地,零距离参与治安纠纷调解。截至9月,派出所移交调解室案件较去年同期增长103%,派出所案件调解成功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8%,移送司法机关案件减少68%,极大了释放了基层警力资源,减轻了群众诉累,减少了诉讼增量。

(四)合成化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深化派出所“两队一室”,夯实基层群防群治基础。设立社区警务队、执法办理队、综合指挥室,建成村、社区警务室83个(包括中心警务室30个),强力推进人口管控和治安防控。加强综治中心“合成作战”,推动网警服务同频共振。高标准建立规范化村社区综治中心,明确网格员与警务助理联合办公,由担任社区(村)两委副书记的驻村民警指导日常工作,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合力。目前已建成高家镇鹰头村综治中心和毛家渡社区综治中心。强化治安防控“专群联动”,推进多元共治。深化一村一警,首批启动视高街道与视高派出所专群联动试点,成立以驻社区民警为队长的“1+5+N”综治巡逻队,构建“区级部门—街道—社区—综治巡逻队”四级工作体系,组织开展矛盾纠纷积案化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重点领域集中整治、重点部位安全防范、区域性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组建平安巡防志愿队伍94支1329人,由各村(社区)常职干部带队,协助配合社区民辅警常态化开展社会治安巡逻防控1000余次,排查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5个,整治治安突出问题3个,查处治安案件83起。

(五)常态化法治保障机制。新区依法治区委员会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纳入年终述职内容,推动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民法典、反有组织犯罪法、养老诈骗等法治宣传100余场次,开展专题巡回宣讲2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5万余份、提供法律咨询1200余次。完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站、公共法律服务室体系建设,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法治新区建设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

三、路径思考

(一)做优党建引领治理。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引领延伸到“最后一米”。选好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注重把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负责人,发挥组织、引导和服务群众的领头雁作用。建立由基层党组织主导、整合资源力量、平战结合、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的新机制,完善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机制,增强村(社区)“两委”组织引领和服务引领能力。

(二)做实镇级矛盾调处中心。全覆盖打造镇级矛调中心,整合信访接待、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民生服务等相关行业力量入驻,“一口通办”无差别受理群众诉求。建立信访接待中心、法院诉前调解中心与镇街、村社调委会、个人调解室贯通配合机制,对信访事项、矛盾纠纷统一受理、分类调处,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化解”。

(三)做精网格化服务管理。探索“五级全科网格”治理模式,纵向搭建中心网格员—网格长—小网格长(社区(村))—专职网格管理员—小网格员的五级网格体系。健全完善“网格发现报告—网上分流交办—部门限时办理—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的分级分类链条式事件办理机制,实现网格事网内办的层层闭环。横向统筹整合街道(镇)、相关部门(单位)下沉至社区(村)一级的职能职责和相关工作经费,由政法委统筹后,将职能职责和工作经费一并划转至网格工作中,实现“一员多用”。

(四)做强合成作战治理。深入推进“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持续完善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实体化运行,为社区警务队、案件办理队提供良好的业务支撑。全面落实社区民警下沉一线,进入社区党组织班子,兼任副书记或主任助理等职务,与社区居委会同址办公,实现融入更紧密、力量更整合、群众办事更方便。

(五)做新基层自治机制。立足自治规范性、高效性、协同性,以尊重群众主体意愿、整合服务资源、深化平战结合为导向,推动村(社区)党支部通过“民生微实事”“广场夜谈”“网上议事厅”等方式组织议事协商活动。建好服务平台,将80%以上面积用于党建、议事、调解、康养等活动,使综合服务场所成为名副其实的群众“家园”。强化社区综合服务场所心理咨询室建设,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提供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更好地服务群众新需求。持续优化“雪亮工程”建设,借鉴“大数据+铁脚板”等经验,将传统和现代手段结合起来,更全面收集群众诉求,更精准开展老年人、困难群体服务。推动在职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全员编入网格,明确在职党员干部每年或每月参加网格工作时间,做到“常串困难家庭门、常叩重点人群门”,增进与群众的熟悉度、亲和力,为应急状态“就地组团作战”打下坚实基础。

编辑:谢梦吟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