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的十年——成都检察依法能动履职护航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2-10-24 10:10:53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王一多

新时代新理念,新需求新职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法能动履职,推动“四大检察”“十大业务”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全省全市发展大局,聚焦落实“当好全省‘主干’、走在全国前列”决策部署,不断增强法律监督实效、奋力争创全国一流,努力为全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十年时间,成绩斐然。

十年来,成都两级检察院办案总量、人均办案量等数据指标位居副省级城市检察机关前列;

十年来,成都市检察机关承担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巡回检察制度、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职等最高人民检察院20余项试点工作,70余起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典型案例,2例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性案例,指导性案例实现历史性突破;

十年来,成都检察未检团队“亮晶晶”品牌走向全国,2次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十年来,成都检察抓牢抓实党的建设,创新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建设,2个检察院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10个检察院获“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称号,2个检察院获“全国检察文化建设示范院”称号;

十年来,成都检察队伍专业化素养显著提升,1人获“全国模范检察官”称号,3人获评“全国检察业务专家”,28人次获评“全国检察业务竞赛标兵”和“全国检察业务能手”……

不变初心 聚焦服务保障安全与发展

这十年,机构变了,职能变了,机制变了,但“服务”和“保障”是成都市检察机关不变的主题。

2020年1月,中央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都市人民检察院主动融入,牵头组织“成德眉资”检察机关与重庆检察机关创新开展“4+2”检察协作,协同办理的4起案件入选川渝检察协作首批典型案例,2起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典型案例。

这只是成都市检察机关服务重大战略实施的一个方面。他们还积极服务保障绿色发展,持续开展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创新建立“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建立全省首个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衔接机制,今年起诉破坏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116人,有效发挥公益诉讼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筑牢公园城市生态本底。

同时,成都市检察机关坚持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严惩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今年以来,围绕四大行业领域制发检察建议25份,促进交通运输等行业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网络黑灰产业和新型网络犯罪,惩治涉养老诈骗犯罪,织密居民财产检察保护网。充分发挥检察建议在社会治理中防风险、堵漏洞、促建制作用,在乡村振兴、金融风险防范等领域提出检察建议118件,助推市域社会治理。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成都市检察机关围绕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制定了服务营商环境建设“成检16条”、服务自贸区建设“成检20条”等检察办案意见。同时,全面落实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严惩非法集资等涉众型金融犯罪,依法保障市场经济秩序。扎实开展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天府中央法务区检察服务中心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务实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会同市工商联、市国资委等共建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机制,督促14家涉案企业开展合规整改。

更新职能 扎实履行“四大检察”职责

2019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十大检察厅崭新亮相,检察机关“四大检察”法律监督新格局、“十大业务”板块正式确立。成都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参与、跟进、融入法律监督的特点和优势,依法能动履职,主动延伸职能,不断提升法律监督工作质效,维护司法公正。

做优刑事检察工作。“优”一方面体现在更加彰显公平正义,另一方面是提高办案质效。2018年,“捕诉一体”机制在全国推行;2019年,《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出台。成都市检察机关积极更新理念,升级办案方法,落实宽严相济、“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今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不批捕3225人,不起诉3003人,诉前羁押率呈同比下降趋势。在刑事执行监督工作上,汲取其他地区“纸面服刑”案教训,扎实开展实体刑罪犯交付执行检察监督,今年依法监督383名罪犯交付执行。

做强民事检察工作。着力提升监督的精准性,全市检察机关抗诉再审改变率连续五年保持100%。常态化开展向法院通报民事检察监督情况工作,与成都中院签订会议纪要,建立包括民事案件正卷、副卷一并调阅在内的一揽子协同制度,切实构建良性互动法检关系。

做实行政检察工作。稳步扩大行政诉讼监督办案规模。今年以来,全市两级检察院受理生效裁判监督案件300余件,对审判程序违法等提出检察建议90余件。与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建立护航民生民利工作机制,全面深化行政检察监督,深化护航民生民利专项活动。同时,不断探索行政检察监督新途径,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147件。

做好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在办案的同时,积极开展涉及“电动两轮车锂电池换电企业”“燃气安全”“食品盲盒”“废旧农膜污染”等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领域的专项监督,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注意对专项监督中的违法点位开展全面监督,提升类案监督的综合治理效果。做实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全省试点工作,提升公益保护协同化水平。严格落实好公益诉讼案件审批、备案机制,稳妥办理“4+6”法定领域以外的新类型案件。

深化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始终以“零容忍”态度保持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高压态势。深入落实“一号检察建议”,今年监督取消3人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从业资格。与妇联、医疗机构等共建未成年人检察“一站式”保护中心16个,275名检察官兼任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加强与社会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的深度合作,推进未检社会支持项目建设,成都市人民检察院被确定为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示范建设单位。

持续创新 不断深化检察体制改革

大刀阔斧,继往开来。这十年,以检察官员额制改革开始的司法责任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也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内设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在这期间,成都市检察机关始终严格按照要求,扎实推动落实,如今检察权运行新机制已初显成效。

今年,成都市人民检察院继续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行权监督制约,自主研发检察官行权监督制约信息化平台,依托案件流程监控系统和案件质量评查系统,加强对案件重要节点的事中监控和办案质量的事后监督。

持续推进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认真履行在刑事诉讼中的主导责任,今年协同公安机关、法院对超过八成的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办理,被告人一审后服判率高于其他刑事案件。

系统推进检察改革。完成全市两级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包括“两项监督”在内的各项工作平稳过渡、运行良好。高质量完成刑事执行“派驻+巡回”检察改革试点,开展巡回检察40余次。将检察工作融入全市改革创新大局,积极争取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公益诉讼协同化社会化体系建设等一批工作纳入市委深改项目。

自我突破 纵深推进检察自身建设

十年来,成都市检察机关坚持自我革命,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强化政治铸魂、能力强身、严管健体,努力建设一支堪当治蓉兴蓉重任的过硬检察队伍。

持续深化政治建检。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办好检察为民实事。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深入开展“忠诚铸魂、铁纪担当”专项活动。常态化开展普规普纪教育,教育引导干警树牢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底线思维。

抓实基层检察院建设。成都市人民检察院是全国下辖基层检察院数量最多的市级检察院之一,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新时代基层检察院建设的意见》,积极开展基层检察院建设“三培育三引领”活动,通过“一院一品、一院多品”品牌创建,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基层检察院建设品牌。崇州市人民检察院“微检治”获评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当前全市的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数量占总量的近半数。

强化能力素质建设。聚焦最高人民检察院“质量建设年”部署要求,深入推进“争创全国一流检察机关”六大基础工程,实施司法质效和办案能力“双提升”工程。截至目前,超过90%的指标已达到目标值。着眼提升“检察软实力”,积极开展检察理论研究,成都两级检察院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调研成果120余篇。提升检察信息化水平,建立国家级司法鉴定实验室、检察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研发智能受案设备“成小书”和刑检办案助手,有效提升检察办案质效。全面落实从严治检要求,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

结语

这十年,成都市检察机关经历了数次改革,以新理念引领新实践,推动各项检察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在新理念引领下的火热实践中,新时代成都检察人正努力描绘创新发展、司法为民的壮丽画卷,继续推动全市检察工作迈上新台阶。

编辑:夏修露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