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司宣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曾昌文
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提升成都市公民法治素养,根据全国、省、市“八五”普法规划部署和今年4月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决定在一些地方开展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日前,成都市委依法治市办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成都市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记者从成都市司法局获悉,《方案》从社会大众对法律知识“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的意识和能力着手,针对“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村(社区)人员、企业(单位)人员”四类重点人群,于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着力实施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提能”、青少年“学法筑基”、村(社区)人员“识法明理”、企业单位人员“守法聚力”四大行动。
法治提能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大幅提升
《方案》明确提出,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提能”行动主要包括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研究提能、夯实“线上+线下”学法平台、实施“法治档案+学法台账+学法考试”管理、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坚持重视法治素养的用人导向五个方面。
推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每年至少开展1次专题学习。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党校(行政院校)重要培训内容,突出抓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的学习贯彻,加大基层干部法治培训力度。
将宪法法律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党委(党组)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讲法治课、参加法治讲座、定期研究法治建设工作。党委常委会、人大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政协常委会以及部门办公会会前学法占比不少于全年会议次数的50%。坚持重大决策前专题学法,每年至少举办2次法治专题讲座。在成都干部网络学院、“蓉城先锋·党员e家”开展法律法规热点、难点问题专题培训,充实一批学法用法类课件。运用四川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平台组织开展学法考法,开展日常学法、主题竞赛、年度考法,推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将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依法履职、法律考试、述职述法、遵纪守法等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个人法治档案。健全领导干部年度述法制度,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建立成都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和公务员学法台账,分级分类明确应当学习掌握的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
每年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专题培训不少于1次。持续开展成都市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行政执法社会满意度测评。定期发布行政执法指导案例,建成覆盖各行业、各领域典型违法行为的指导案例库。全年安排不少于五分之一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通过现场或网络旁听法庭庭审。修订《成都市全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实施细则》,推动党政机关公职律师覆盖率达到100%。持续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促进国家工作人员规范履职,自觉依法行政、秉公行政、廉洁行政。
加强法治专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重视法治人才培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在领导班子中优化配备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或法治工作经历的成员。把党员领导干部和司法公职人员守法用法作为干部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
学法筑基
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方案》明确,青少年“学法筑基”行动主要包括实施法治副校长“提标赋能”、开展青少年“法育未来”、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红色矩阵”、做优“高校法治声音联盟”平台、发挥家庭保护基础作用、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六个方面。
推动法治副校长每年至少开展1次法律知识讲座、1次案例教学、1次法治实践。实施“常青树”法治副校长计划,聘任一批政治素质好、专业素养强、热心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充实法治副校长队伍。成立市区两级“守护未来”法治副校长工作团,建设100个法治教育示范基地,开展1000名法治副校长任职培训,提升1万名学科教师法律素养。定期对法治副校长的履职情况进行考评,评选推荐一批优秀法治副校长。
着力教师能力提升,每年举办“万名思政教师应知应会”大赛和法治微课大赛,将法治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推进教师法治教育培训,确保每人每年线上线下不少于10学时,5年内对所有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1次轮训。发挥活动育人作用,组织师生普法创意短视频评比展播、“开学第一课”“模拟法庭”“法治知识竞赛”等法治教育活动。强化社会实践,依托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法治教育。聚焦平安校园建设,成立校园欺凌治理委员会,组织学校师生开展反欺凌教育培训和专题活动。
发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法治文化的发展脉络、历史文物、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红船精神·法治同行”为主题的法治文化作品校园巡展活动,营造校园红色法治氛围。加强对“成都市烈士陵园”“成都战役纪念馆”“十二桥革命烈士墓”“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等历史遗迹红色法治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全力打造展馆陈设“可见”、浸润体验“可感”、实践活动“可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红色矩阵”。开展“青少年红色研学”实景式教学,在未成年人抽穗拔节关键期,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依托校园广播站建立常态化普法宣传阵地,每周向各大高校输出2期以上涉及校园创业、实习就业等高品质普法节目。建设“高校法律之家”,以学生干部、志愿者为主力,辅以社区律师、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专业力量,为高校师生提供法律服务。推行“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选拔100名法律专业大学生为“新时代法治创新实践杰出青年”,建立法治创新后备人才库,采用“法治实践+警务辅助人员”“法治实践+检察官助理”“法治实践+法官助理”“法治实践+司法助理”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开展应用型实践教学。
认真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建立家庭教育工作联动机制,实现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评估全覆盖。因案施策,制发“督促监护令”,加强跟踪指导。依法惩处因家庭教育不当引发的暴力伤害、虐待等监护侵害行为。研发家庭教育课件、设立“家庭教育指导站”等,做实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强化家校协同,依托“成都教育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开展“熊猫智慧家长”公益家庭教育微讲座,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推动家庭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
依法打击利用电信网络侵害青少年犯罪,从严惩处利用青少年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运用大数据手段,推动建立筛查、发现、阻断、惩治机制,从源头上阻断侵害。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法治素养提升工作,通过检察建议、公益诉讼、配合开展“净网”行动等方式,督促部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依法履职,堵塞青少年网络保护漏洞。
识法明理
让人人都成为“法律明白人”
《方案》明确,村(社区)人员“识法明理”行动主要包括建成群众家门口的“法律超市”、打造示范带动的“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示范点、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三个方面。
升级打造“社区法律之家”2.0版,落实“社区法律之家”规范标准,推出最具群众感知四大举措,即制定成都市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实施“社会资源+”“社区资源+”“专业力量+”引聚计划、联合成都大学等高校建立基层依法治理智库、打造品牌化“社区法律之家”22个。探索打造“无讼社区”,健全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积极打造乡村“五老调”、近郊“一碗茶”、中心城区“六大员”等成都特色调解工作品牌,创建省级品牌调解工作室和“枫桥式司法所”,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充分发挥“头雁”带头作用,挑选群众基础好、法治氛围浓厚的村(社区)作为首批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示范点,将辖区的镇村干部、各类代表、退伍军人和致富带头人等纳入培养对象,优先选择懂法律、有文化、爱公益、有威信的人作为骨干培养,形成《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实施方案》,明确培育流程、工作举措,统一工作制度,细化考核办法,为下一步形成全市《村(社区)法律明白人白皮书》打下基础。
形成《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方案》,广泛开展农村学法用法教育,加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促进村(社区)群众法治素养提升,将村(社区)干部、返乡创业人员、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农业农村一线工作人员的优秀代表纳入培育对象,明确认定条件和程序,加快推进培育工作。到今年底实现50%的行政村有学法用法示范户。
守法聚力
促进企业依法诚信经营管理
企业单位人员“守法聚力”行动主要是指实施法律服务助企惠企行动。
《方案》明确提出,将用好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西南)中心等“三中心”600平方米新增办公场地,加快“两室一平台一机制”建设,打造5G参审室和远程会见室,探索搭建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网上“一键达、一键认”平台,构建对“三中心”所有调解案件的内审内控、背书保证、质量评估机制,为企业、市民、司法部门、办案律师提供“一站式”高效便捷服务。健全公司律师制度,研究制定成都市公司律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选取一批全国领先、行业领军的企业编制试点企业名单,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分类探索建立公司律师制度,建立公司律师与社会律师、法官、检察官之间的交流机制,助力企业依法合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