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法院架起2181座“连心桥” 干群齐心绘制民族团结“同心圆”

  
2022-08-23 14:24:09
     

为持续破解甘孜地区地广人稀,服务半径大,诉讼成本高的难题,甘孜法院深入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开展“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使司法服务再向基层末梢延伸,向农牧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通道,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助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法官“1+N”联系全州2181个村  

以“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工作为契机,甘孜中院推广建立“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继全州第一个泸定法院驻兴隆镇乌支索村“一村一法官”挂牌以来,目前已组织全州近300名员额法官,以“1+N”方式,联系全州2181个行政村,辐射辖区面积15.37万平方公里。在乡镇、村委会(社区)醒目位置挂牌“一村一法官”便民服务牌,注明法院官微、诉讼服务热线和联系法官姓名、对外电话,明确主要职责。群众遇到矛盾纠纷,可随时“呼叫”法官,不管是双休日、节假日,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就地立案、就地审判、就地释疑。


联系法官定期到联系村,“零距离”提供更加便捷的法律咨询服务,进行普法宣传,听取基层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远山牧场、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截至目前,全州所有“一村一法官”工作室通过电话、微信接受群众法律咨询153人次,现场化解矛盾纠纷71个,就地立案、巡回审判53件,面对面贴近群众宣传法律98场次,参与和指导调解66次。

绘制民族团结的“同心圆”

找准法院工作与民族团结工作的契合点,依托涉藏地区"点线面"诉讼服务体系,在建立45个石榴籽调解工作室+19支正义雪莲女子审判团队+663个便民收案点+36条巡回审判路线的基础上,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官"机制,一方面,联系法官以“定期坐诊+随时听诊+适时巡诊”的方式,为联系乡镇村提供法律服务,特别是在虫草季、松茸季,上山进村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另一方面,进村入户加强法治教育,把抽象的法律条文用通俗的群众语言,面对面向群众宣传讲解,培养每家每户的“法律明白人”,让一村一法官“连心桥”成为维护和谐大局的“动力源”,法官与群众齐心绘制民族团结的“同心圆”。


“主动下沉+合力解纷”前移法律服务边界

“以系统观念构建司法为民、执法为民大格局,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办好群众身边事、身边案,让每一个乡村都活跃着法官的身影,闪烁着法治的光芒。”“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是甘孜法院深入推进和完善“点线面”诉讼服务体系的创新抓手,在“点线面”共同发力,构建贴近群众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站担的基础上,让法律服务边界再往前移,更贴近群众,形成“全覆盖、无盲区”调解网络。

2022年8月初,康定市姑咱法庭法官肖波接到联系村村民康某的电话,称其丈夫李某殴打她,并致其骨折。了解到情况后,肖波多次到村上了解情况。8月11日,在金汤镇政府、先锋三村村委会的协助下,肖波按期到金汤镇联系村开展巡回庭审,考虑到被告李某家庭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保障原告康某及未成年孩子女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从法理、情理做足双方思想工作,最终,原被告双方对年满16周岁孩子的抚养费达成一致意见,及时调解了该起离婚纠纷。


“一村一法官”机制推行以来,各联系法官主动加强与乡镇村、社区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的沟通协调,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指导、化解和预防矛盾纠纷发生,法官指导调解,“法官+基层干部+调解员”常态化沟通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架起了矛盾化解矩阵,更加“精细化、全覆盖”的模式,让群众享受到更方便快捷的司法服务。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甘孜法)

编辑:贾知若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