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华司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陈博 文/图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法律之家”则承载着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公证、社区矫正等多项职能,使法律服务在社区院落有阵地、有人员、有服务、有影响,是最小行政组织法律服务供给全覆盖的重要载体。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多次提出了要加快建立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这些都为加强和改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近年来,成都市成华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创建为牵引,在升级打造全区83个“社区法律之家”中,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不断下沉法律资源,积极传递法治温度,迅速使之成为社区居民法治宣传的课堂、法治实践的基地、维权服务的驿站、排忧解困的窗口……以点连线促面,逐步形成了涵盖百万人口的“15分钟法律服务圈”,映射出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样板。
图说:社区法律之家基本满足了群众和社区的一切法律需求
据了解,该区“社区法律之家”建设经验已被写入全国“八五”普法规划,并在全国推广。日前,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了解。
优化资源供给 集成法治服务到“门口”
前不久,家住成华区府青路年过七旬的李大爷来到辖区的李家沱“社区法律之家”,他说自己有基础病,生活需要照顾,但三个子女在赡养问题上一直相互推诿扯皮,大爷问工作人员,能不能到法院去主持公道……“社区法律之家”的工作人员在详细了解情况后,一边向大爷耐心讲解了有关法律法规,另一边很快把大爷三个子女请来,经过调解员的工作,子女们书面作出了承诺,李大爷的赡养问题得到了保障。
解决李大爷的问题采取的工作方式,是成华区83个“社区法律之家”运行现状的一个缩影,该区采取多维服务,让更多法律资源做到协同供给,目前已集成了一站式法律援助、智慧式法治宣传、亲民式法律咨询、清单式法律服务等功能,共推出16类60余项法律服务产品,老百姓身边的法律困难几乎在这里都可以得到“一站式”回应,全方位满足了社区居民日常法律需求,真正实现了在法治轨道上为群众遮风挡雨。
成华区的“社区法律之家”之所以能发挥“多面手”作用,是因为它们集纳了法律服务工作室、人民调解室、法律援助联系点、社区矫正工作站、学法用法实践园地等基层普法依法治理阵地,在升级中形成了多轴联动,法治阵地扩点成面,使其迅速成为了基层一线法律服务综合平台。另外,这83个“社区法律之家”的建设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记者了解到,这些“社区法律之家”均由街道社区提供场所,司法局专业指导,区财政保障经费,共同推动了其基础建设和业务设置,真正实现社区群众急时找得到、用时想得起、要时看得见。
成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些年来,全区正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动力转换关键期、高水平开放加速期、深化改革攻坚期、城市品质跃升期“五期叠加”的关键阶段,由此基层治理面临着巨大压力,急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社区法律服务普惠便捷、法律资源协同供给、依法治理精准高效。
强化队伍建设 传递法治温度到“心口”
如果要说成华区的这83个“社区法律之家”里有没有突出点,那么位于万年场街道的长天路“社区法律之家”绝对算得上之一,按照政府主导、专业运行、普惠性思维,这里培育了全省首个纯公益律所暨四川·成都·成华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他们立足成华、辐射全省,免费为特殊困难群体,尤其是农民工群体,涉劳动争议人群提供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这样的公益团队培育,是升级打造中的一环,也是让社区法律服务“温暖可感”的重要内容。据统计,建成以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489件,挽回经济损失1.32亿元,先后获评“四川省青年文明号”、“四川依法治理优秀案例”等荣誉,实现了政府减负、群众受益、律所扬名的“三赢”局面。
对于“社区法律之家”的建设,专业的法律资源必不可少,而律师及法律工作者无疑是最合适的。按照“三个一点”保障原则,即:司法局补助一点,街道支持一点,社区自筹一点,成华区推进了“一社区一律师”全覆盖,50余名律师深入83个社区分层分级提供婚姻家庭、教育医疗等4大类17项法律服务,分类分项建立线上法律服务微信群、QQ群60余个,提供“淘宝式”法律服务,实现30秒内律师抢单实时解答,24小时值班律师兜底解答,逐步实现法律服务不用跑、不用等、不见面、不打烊。实现了让社区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法治生活需求也正在经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升级,既有普及涉及民生法律法规的必要需求,又有获得便捷法律服务的品质需求,还有供给专业法律资源的定制需求,而这就是全区着力于全面提升“社区法律之家”服务功能的努力方向所在。
据统计,成华区“社区法律之家”建成以来,先后接受居民法律咨询50万余人次,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2500余场次,全区群众法治参与率从64%上升到92%,累计为农民工、特困群众等提供法律援助9900余人次,挽回经济损失1.56亿元,助力全区先后获得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七五”普法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深化法治体验 集聚法治资源到“端口”
“我们周围有个‘社区法律之家’,这是社区群众学习法律的好地方!自从我们社区有了它,各种普法活动越来越多了,大家参加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近些年来,许多成华区的居民都发出了这样的心声。而现在,他们学法用法的途径更方便了,这里建成了全国首个“云学法云普法”智慧普法平台,社区居民只需要点一点、扫一扫、喊一喊、听一听、寄一寄、拨一拨,做到了法律资源“抬头能见、举手能及、足不出户、扫码可得、一键联通”,法治体验感更强。
不止是法治宣传,成华区充分发挥“社区法律之家”贴近民生、了解民情、熟知民愿的优势,全面落实法律援助“全域通办”工作机制,变“群众上门找援助”为“深入社区送援助”,先后成功完成多起重大援助案件。
另外,随着如今人民维权意识的增强,矛盾纠纷化解也逐步成为了广大群众最需要的法律服务内容之一。在成华区保和街道和美“社区法律之家”,有一个负责调解群众纠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天义工作室”,该工作室创新推行“律警民”协同调解模式,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而这只是成华区探索创新“社区法律之家”的一处缩影,按照“一社区一品牌”建设理念,整合辖区“五老乡贤”“三官三师”力量,开设个性化品牌化法律服务工作室,形成以法治保障共治、以共治促进法治的生动局面。
针对不同程度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成华区探索创新了“四诊四调”分层过滤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即“出门巡诊、随手调”,简单纠纷通过党小组、网格员、楼栋长在楼栋、院落发现纠纷,随时随地化解矛盾纠纷;“坐堂接诊、及时调”,一般纠纷通过社区调委会、律师、心理咨询师、警官、法官、五老乡贤等多方调解力量将矛盾化解在社区;“专业问诊、呼叫调”,复杂纠纷通过街道呼叫、部门报到,合力将矛盾化解在街道;“多方会诊、综合调”,疑难纠纷通过区领导召集专家、学者、金牌调解员、特邀律师等合力将矛盾化解在区内。
“风险隐患得到预防,在解纷促和中提升治理水平。”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法律之家”植根社区,前移法律保护关口,前置化解容易引发极端事件的隐患苗头,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个地方“找说法”。据统计,近年来,成华区矛盾纠纷化解率上升9.3%,派出所接警数下降22.8%,信访数下降14.5%,助力了全区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