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谭别林
7月21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法治报、四川新闻网、达州日报、达州电视台等省、市新闻媒体记者走进达州市通川区、达川区,聚焦该市如何探索创新建设新业态新就业大本营,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暖心之家”。
在达州公路物流港处,来往穿梭的大货车络绎不绝,长途跋涉的疲惫感以及奔波在外的孤独感,让货车司机们倍感辛劳。此时,不远处的“暖心之家”——货车司机大本营则给了他们贴心关怀、温情送暖。
据了解,达州市建设“暖心之家”参照A类标准精心打造,具备餐饮休息、停车安保、宣传教育、配套服务等基本功能,为货车司机提供了舒适便捷、温暖贴心、经济实惠的休息场所。目前,达州市公路物流港、宣汉县G210双河服务区两处“暖心之家”已建成投入使用。
除此之外,在货车司机大本营板块还充分发挥党员货车司机的作用,建立货车司机—司机党员—流动党支部—行业党委诉求“直通车”,对货车司机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处理,主动更新办理进展情况,已解决货车司机诉求400余件。
达州市围绕“暖心之家”主题,各地积极投入建设“货车司机大本营”“骑手大本营”“户外零工大本营”“网约车司机大本营”4类功能型党群服务阵地,通过“暖心之家+大本营”方式,切实把党的关怀延伸到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去。
在达州辖区内,“暖心之家”的标牌了然于目,各类大本营根据群体需求、主要活动范围设立点位,坚持“务实管用、布局合理、节能环保、整洁美观”原则,按照“共性+个性”服务理念合理设置,全市已建成89个“暖心之家+大本营”。
该市对于已建成的“暖心之家+大本营”,采用“属地社区+行业主管部门+社会组织(平台企业)+志愿者(义工)”四方联管机制,坚持党组织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政治引领,在每个大本营全覆盖建立相应的“流动党支部”,常态化开展“党建+业务”培训,切实做到党员管理全覆盖。
为做好做大做强“两新”组织服务品牌,确保“暖心之家”健康发展,达州市依托各地法律顾问、律师志愿者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为劳动争议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提供法律服务。全力为广大货车司机、快递外卖骑手、户外零工及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更加温馨的服务,促使他们融入城市基层治理,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平安建设和文明创建等工作,为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贡献“两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