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长宁县司法局硐底司法所所长吴诗华: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一线“灭火员”

  
2022-05-26 19:45:28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魏丹 李丹

“他为人善良老实,是一个真正的好干部、好党员!”谈起吴诗华,长宁县硐底镇的老百姓竖起大拇指说。


吴诗华是宜宾市长宁县司法局硐底司法所所长,扎根基层从事人民调解工作14年来,他跋山涉水走遍辖区的各个角落,成功化解了一件又一件矛盾纠纷,先后获得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全国法治宣传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今天早上还在忙着调解一起家庭土地纠纷,终于调解好了!”近日,吴诗华出发前往成都参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前,心里依旧装着群众,奔走在人民群众矛盾纠纷调解的第一线。

维护一方和谐的“能工巧匠”

作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调解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是吴诗华的一项重要工作。基层问题、群众矛盾各式各样,小到“鸡毛蒜皮”,大到“人命关天”,吴诗华都有求必应。“但是,开展调解的过程中,也少不了犯难的时候。”吴诗华说。

几年前,村民陈某路过邻居周某家门口时,被周某喊住要求归还欠款110元。陈某否认存在欠款后,双方发生口角。一气之下,周某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刺伤陈某的左手。陈某报警后,要求派出所依法对周某进行处理,并要求赔偿。“当时,陈某经鉴定为轻伤,在民事赔偿方面按照相关规定可获得赔偿金8000元左右,但他要求赔偿58000元。”吴诗华回忆说,由于赔偿金额差距太大,双方一直未能达成一致,于是陈某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层层上访。


看似简单的一起民事纠纷却成为了“老大难”,协调解决的任务交到了吴诗华手上。“刚开始去的时候,陈某以为我是来帮周某说话的,把我拒之门外,不愿意和我接触,我多次主动上门去沟通,屡屡陷入僵局。”连吃数次闭门羹的吴诗华并没有就此放弃,坚持不懈的上们终于让他找到了机会。“有一次去陈某家的时候,正好看到他在房顶上修缮房屋,于是我主动上去帮忙,帮忙的过程中开始和他拉家常,得知他家里过年连米都没有。”吴诗华说,第二天一早,他便提着米和油给陈家送去,这让陈某十分感动,他没想到自己无意说的一句话竟然被吴诗华记在了心里,就这样,陈某放下对吴诗华的敌意,对他产生了信任。春节过后,吴诗华赶紧再次组织双方调解,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双方达成和解,陈某也承诺不再上访。

“调解无小事,许多看似小的事情,一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激化矛盾,影响当地的社会治安稳定甚至引发刑事案件。”吴诗华,所以只要是关乎群众的事,他都当作大事一件件去处理去落实,一次次不厌其烦走进群众家中、田间地头。

守护特殊人群的“贴心人”

帮教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等特殊人群,也贯穿于吴诗华的工作当中。“既要管,更要帮!”吴诗华一直关心着辖区里的每一名特殊人员,积极探索和推行“三不四心”工作法,“三不”即对帮教对象有困难求助时不推辞、不另眼相待、不讽刺挖苦;“四心”即是对帮教对象思想上交心、工作上耐心、方法上精心、生活上关心。

服刑人员廖某入狱前在湖北某煤矿上班,右手受伤被截除了指节,却没有得到赔偿。廖某的父母多病,家庭经济困难,自卑的廖某不敢奢望能够维护自己作为一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吴诗华获悉情况后,决定带着廖某前往湖北维权。可维权之路十分艰难。吴诗华回忆,距离煤矿还有20公里时,山高路陡又正好下着大雪,车辆无法通行,他们只能冒雪徒步爬山前往煤矿工地。等赶到时已是深夜,饥寒交迫的两人便挤在煤矿的锅炉房等待天明。


第二天一早,该煤矿老板得知情况后满不在乎,甚至扬言“少找麻烦,我让你们来得了,走不了!”听到此话的廖某退缩了,吴诗华却安慰他:“相信我,不能放弃维权!”接下来的几天,他们来回奔波于当地政府、司法所、劳动局,最终经过多轮磋商,成功为廖某争取到赔偿金6万余元。考虑到廖某的家庭条件困难,吴诗华主动承担了两人的出行费用,还向廖某赠送生活用品等,勉励他自立自新自强。廖某服刑结束后洗心革面,在吴诗华的介绍下到外地务工,重新获得了家人的认可。现在,不管大事小事,廖某都会及时向吴诗华进行汇报。

近几年来,吴诗华为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组织资金修建住房,争取临时救济金,帮忙落实低保,帮助办理子女入户入学……在他的温情帮扶下,辖区内特殊人群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无一人重新犯罪。

助力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从事人民调解工作14年来,吴诗华参与调解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共计3800余件。他化解过村民之间长达29年的积怨,帮助过变成仇人的亲兄弟重归于好,避免过春节期间抬棺闹事而导致不稳定事件发生……似乎再难解的矛盾纠纷,只要到了吴诗华手里,都能“化干戈为玉帛”。

“做好调解工作,既要讲法理,也要讲情理,两者要融会贯通。”吴诗华告诉记者,从事基层工作38年来,他都是在和群众打交道,他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在调解矛盾纠纷时,他也自然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凭借这些经验,吴诗华化解矛盾纠纷的成功率达99%。


当过农民、煤炭工人、村干部和人民调解员的吴诗华,现在又拥有了一个新身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为了履职尽责,吴诗华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加强理论学习,总结基层治理工作经验,思考如何继续提高人民调解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等。

“关于提高调解员基层治理能力,其实我从前几年就已经开始尝试探索。”采访中,吴诗华告诉记者,提高调解员基层治理能力,首先要解决年轻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现实情况,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群众当中。于是,从2016年开始,他采取师带徒的方式,把调解现场当作课堂,让年轻干部边学边做。此外,他根据多年的“实战”经验,总结出“五心、四勤、三诊”人民调解工作法(信心、真心、诚心、耐心、热心,脑勤、口勤、腿勤、手勤,预诊、分诊、会诊),并传授给徒弟。这种方式果然凑效,近几年新一代优秀人民调解员逐渐地输送到了群众中去。

“但是,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吴诗华认为,作为一名调解员,不但要有调解经验和技巧,还要具备法律知识和其他理论知识,一方面要提高自身整体参与治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对群众的法治教育。谈到这里,吴诗华露出腼腆的微笑说道:“我只有大专学历,文化水平不高,还在不断地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面对新身份,吴诗华激动地表示:“今后的工作中,我也将充分发挥一名基层党代表的作用,时刻牢记初心使命,继续扎根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基层治理发挥新时代司法行政新担当新作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编辑:夏修露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