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社区法官工作室 打造诉源治理新格局

  
2022-04-07 09:55:39
     

2日,乡城县香巴拉镇巴姆社区法官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社区法官工作室”是乡城县法院深化“石榴籽”调解工作室内涵外延,以党支部“双报到”活动为载体,为进一步拓宽诉源治理范畴,着力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有效举措。“社区法官工作室”作为法院与社区、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法院化解纠纷的新平台、新举措,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再延伸,对树立法院形象、提升司法公信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双报到”架起连心桥  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司法认同感

乡城县法院坚持以“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为工作主基调,该院党组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将党建与各项业务工作统筹协调,从实践出发创新工作思路。

此次“社区法官工作室”成立便是党员“双报到+诉源治理+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创新举措,据悉,该院每月安排一天时间,选派一名党员法官走进社区法官工作室“坐诊”,为来访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现场调解纠纷。群众在社区就可以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同时法官们也可以掌握更多的社情民意,及时了解群众的司法需求,真正做到“家事纠纷家里解,邻里纠纷社区调”,使司法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更好地服务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

据悉,“巴姆社区法官工作室”成立当天,便接受了11名社区群众的现场法律咨询,涉及邻里纠纷、债务纠纷、家事纠纷等,“坐诊”法官的专业素养和热情态度受到社区群众们的一致好评。

打造纠纷化解新平台  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社区法官工作室”加强了法院与社区的联络协作,使之成为化解社区矛盾的新平台,实现了社区治理“前端”与法院解纷“终端”的无缝对接。

一是提前介入,将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诉前。通过“社区法官工作室”,广泛收集社区及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及时梳理出一批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纠纷,让法官提前介入进行疏导解决,避免矛盾升级转为诉讼。二是多元联动,提高诉调衔接效率。以“社区法官工作室”为平台将司法调解、人民调解、基层行政调解有机结合,针对各类矛盾纠纷有的放矢地开展调解工作,同时还可以邀请工青妇、工商、保险、交通等领域的人员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等合力化解纠纷。对于调解不成的案件由工作室指导矛盾双方走诉讼程序,并对接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安排专人现场立案。三是巡回审判进社区,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县法院车载巡回法庭、“石榴籽”调解室、“正义雪莲”女子审判团队等优势资源,将社区作为巡回审判点,不定期选取抚养、赡养纠纷、相邻权纠纷、合同纠纷等案件在工作室审理,同时邀请社区群众现场观摩,通过身边案例达到“审理一件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延伸司法服务触角  凝聚合力实现诉源治理全覆盖

关口前移,力量下沉。把诉源治理纳入社会治理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司法便民、利民、护民的职能,加强与乡镇党政机关、基层综治中心、村(社区)等的对接,凝聚基层治理合力,打造多角度、深层次、全覆盖的诉源治理体系。

一是构建多元联动解纷联络群。依托微信平台组建“巴姆社区心连心”社区服务群,成员主要由社区法官、乡镇主管部门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组成,群组成员可以通过微信群及时发布社区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并进行相关法律咨询,由社区法官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对于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群组成员结合各自职能范围共同研究、相互配合制定最佳化解方案。多元联动解纷将极大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就地化解,不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二是精准普法,助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法官工作室每季度对社区存在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汇总,针对社区群众反映强烈或关注度高的问题,社区法官通过社区居民大会进行精准普法,普法多以身边案例出发,努力做到浅显易懂,引导群众在法治框架下“做好身边事、叙好邻里情”,切实提高社区群众的守法、用法意识。三是“社区法官工作室”作为司法服务“最基层”的前沿阵地,更是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社区法官通过推动诉源治理积极参加乡镇党委政府以及社区相关会议,及时反映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司法建议,为乡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社区法官工作室”的设立是乡城县法院诉源治理工作的一次创新尝试,旨在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理念与实践结合;积极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推动纠纷就地解决。下一步,该院将继续完善机制、创新方式、注重实效,切实发挥好“社区法官工作室”的小举措大作用。

(乡城法 张小莉)

编辑:贾知若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