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公宣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人物名片】苟婧,女,中共党员,现任成都市公安局龙泉驿区分局出入境大队副大队长,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嘉奖4次,2018年-2021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古道飞花耀古驿,东风吹梦落东安。”在土生土长成都姑娘苟婧的记忆里,小时候的东安湖只是一条在书房村曲折蜿蜒的小湖泊,随着季节变化时大时小,时而消失时而再现。然而三十年后,这里却建成了“一湖、一环、七岛、十二景”的东安湖体育公园,蓄势待发迎接全球青年齐聚蓉城,欢庆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在东安湖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昔日的小姑娘也成长为了一名出入境民警,作为大运会涉外安保力量肩负起一身藏蓝荣光。
双语相赴 当好“东道主”
大运会举办已进入倒计时,作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涉外案事件处置中免不了语言交流问题。曾获得全市公安系统外语技能大赛三等奖的苟婧,英语口语相当熟练。但面对如此重大的赛事,她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运会这种国际赛事,英语表达十分重要,既要流利,更要精准。”
因此,“跟着大运学英语”早早就提上了苟婧的日程表。每天清晨,大家总能看到她认真的身影,听到她朗朗的晨读声。从大运会18个赛项、49个场馆的概述,到古蜀历史、天府文化的介绍,苟婧总是以万分的准备对待、以万分的态度练习,努力说好“大运词条”和“成都词条”。一本《成都大运会汉英公示语汇编》,她更是随身携带,充分利用各种碎片时间学习,不断加深记忆。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苟婧的学习热情更是感染着出入境大队的同事们,几个英语爱好者和苟婧自发组成了英语学习小组,每天针对大运会可能发生的对话场景互相进行模拟演练,共同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从出入境窗口到大运场馆,苟婧热情细心的服务从未改变。她用各国语言汇成一座咨询沟通、文化交流的桥梁。
勤耕不辍 锚准“定盘星”
为策应大运安保,作为涉外案事件处置“行家里手”的苟婧,承担起了相关培训教材的编写。如何将流程规范、处置经验浓缩于一本手册、一件PPT,让无声的教材精准指导涉外处置,对苟婧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白天,苟婧和同事要实地调研大运会场馆,用随身的笔记本记录了各场馆的涉外警力需求,接着和其他部门进行对接,研究具体事宜。回到单位后,苟婧要根据调研情况,分析预测各类可能发生的涉外案事件情形,针对性编写工作手册,并制作警务英语培训课件。一天里,苟婧常常是早7点前就已经到单位,晚10点后才离开。回家后,苟婧还需要反复修改完善培训内容的具体选取、表现形式、时长控制,力争让教材内容既丰富多彩切合实际又通俗易懂便于学习。
处置工作手册、警务英语培训、涉外案(事)件基本处置流程……一系列的警务培训教材编写夜以继日的精心准备,这让苟婧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打磨课件,苟婧常常与深夜为邻,熬出了厚厚的黑眼圈。可是在大家眼里,辛勤的她却像大运会吉祥物“蓉宝”一样可爱。
日拱一卒 筑牢“防火墙”
苟婧拥有8年涉外案(事)件查处经验,业务娴熟,对工作她感触颇深:“干工作一定要想在前、做在前、走在前”。
为了纵深推进“清患”专项行动,抓牢各项外管工作。今年来,苟婧多次组织开展了涉外酒店培训会,强化法律宣传与业务培训,重点对境外人员证件识别、系统录入、外宾接待等环节中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大运会期间涉外酒店境外人员住宿登记及时、准确。同时,苟婧还积极对接辖区各涉外高校,开展“普法进校园”主题讲座,对外籍师生进行“扫盲”,扎实推进了源头管理。
在涉外处置中,苟婧既秉持法律的“刚性”,也注重执法方式的“柔性”。3月,我区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学生在更换了新护照后,10日内未办理居留证件登记事项变更。在处置过程中,苟婧一边根据法条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一边向学生进行深度普法,让学生明白问题出在哪儿、如何避免再次犯错。每次涉外案(事)件办理,苟婧既能用熟练的英语为各国人员解读政策,又能以专业、规范、文明的形象,让外国人员感受到公安民警的良好精气神。
苟婧常说:“作为外事警力,我们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要做到依法依规,积极稳妥,文明规范。既要维护好大运会期间涉外治安秩序,又要在执法过程中展现中国警察的良好风貌和专业素养。”
“在此等候几千年,水墨漫过草堂的长卷,雪山映照古老的城市,诗意成都拥抱烟火人间……”当大运会主题推广歌曲《千年之约》回响在耳畔时,作为闭环内涉外安保警力的苟婧已经做好了准备:“我将以工作的严丝合缝和对平安追求的细致精致极致,擦亮这次盛事的公安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