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法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情况今日发布,有这些关键词!

  
2022-04-26 15:40:00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一多 刘冰玉

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片名就能看某视频网站的会员视频和付费视频,这一干扰原有商业模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被该视频网站告上法院。最后成都中院判决微信公众号的认证公司某传媒公司赔偿其经济损失40万元及合理开支2万元。

司法保护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为经济的良性发展兜底。4月26日,《2017-2021年成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以下简称《状况》)线上发布,同时,成都市检察院也公布了成都市检察机关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相关情况。法检两家的工作实效到底如何?

看成效,数据先行。《状况》显示,2017年-2021年,成都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45745件,年均增幅达48.63%,其中,民事45380件、刑事347件、行政18件。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共受理案件29543件,年均增幅达35.89%,案件数量在最高法院批准设立的20余家知识产权法庭中位居前列。成都市检察机关则公布了2021年的数据:2021年全市检察机关办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76件170人,提前介入重大疑难复杂案件8件48人,受理“双报”线索8件,办理知识产权民事检察监督案件7件,其中2件已制发纠正违法行为检察建议。

专业、协同、创新、服务、突破……成都法院和检察机关的司法保护工作涌现出很多关键词,但内核都是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能力水平,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助推社会治理建设。

聚焦改革创新

提升司法保护专业化能力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守护创新,经过经营者长时间投入获得的商标权益及经营资源依法应得到有效保护。某老火锅服务名称、店内装潢、油料包装装潢等被某火锅“复制”,某老火锅认为其行为构成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诉至法院,请求适用一倍惩罚性赔偿。后成都中院经审理判决某火锅赔偿某老火锅经济损失446万余元及合理开支6万元。  

每一个案件背后是成都司法两家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多次尝试与突破。2017年,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率先挂牌运行,成都市检察院成立知识产权专班。从这一年开始,成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专业化的步骤开始加速。

在专业化的进程中,成都法院和成都市检察机关都优化了知识产权管辖布局。成都市法院与市检察院、市公安局会签了《关于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全市两级法院涉知识产权民事、刑事案件管辖分工,使相关案件全部归口于有知识产权民事管辖权的法院管辖,也相应明确了全市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一审公诉统归于五个试点基层检察院。与此同时,成都法院积极引入巡回审理工作机制,先后设立龙泉等6个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点,扩展和优化了全市法院的知识产权管辖和巡回审判工作的整体布局。

同时,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基本成型,由专人或专门团队负责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审理工作,知识产权民事、刑事交叉案件原则上均由同一法官或审判团队负责。

为提高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效率,实现快慢分道,成都知识产权法庭首创打造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以“两表指导,审助分流”要素化审判为主要运行模式。此后,将繁简二级分流提档为繁普简三级分流。今年,成都知识产权法庭挂牌设立以来,继续创新运行“审判+行辅”双中心管理模式,切实打造扁平化管理新机制。

同样是提成案件质效,成都市检察机关试点基层检察院实行地域性集中履职、功能性集中履职、刑事检察权集中履职“三集中”履职新模式。同时,探索在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办理中开展民事、行政法律责任全要素审查,逐案厘清刑民交叉法律关系,准确界定刑事犯罪、民事侵权和行政违法,对案件处理提出综合处置意见。

加强协同共进  

实现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4月25日,最高检公布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服务保障创新驱动的典型案例,天府新区检察院的一起假冒注册商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案入选。这是一起成渝两地跨区域协作的案件,而这样的合作因为川渝经济圈和成都经济圈的深入推进越来越频繁。

这凸显了知识产权成都司法保护工作的一大特点:协同。

首先是检法两家搭建了协同保护知识产权合作框架。成都市检察院与市法院就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调研,建立信息共享会商机制,推动刑事案件证据指引制定、对“翻新手机”属于假冒注册商标行为亦或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法律适用争议等类案加强磋商研判,促进司法标准统一。

二是强化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成都法检两家与市知识产权局、市版权局等会签实施意见,就加强知识产权“两法衔接”工作达成共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双轨制”的制度优势。依托“两法衔接”工作机制,成都法院已向知识产权执法部门移送一批涉及商标侵权的行政查处线索,督促职能部门对商品零售市场开展专项治理,并对侵权人课以行政处罚;成都市检察机关“双向移送”案件26件次,同比上升18.2%。

同时,法检两家立足自身职能,又有不同的探索。成都法院积极探索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2021年,由自贡市知识产权局主持调解的一起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在成都知识产权法庭首次完成司法确认。而成都市检察机关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案件“双报”协作机制在全省复制推广,运用该机制办理的全省首例罚金超千万案件入选全国检察机关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

探索多元路径

凸显知识产权保护共建共享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最终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聚焦主责主业保障兜底的同时,成都法检两家也积极探索更多的渠道和路径去实现司法保护的更优升级。

多方多元制度共建,探索构建矛盾纠纷多发领域的联调共治模式,是成都法院始终坚持的方向。为此,在天府英才综合服务区建立“天府英才知识产权维权服务站”,聚焦纠纷多发领域,拓展解纷路径;与版权协会、律师协会、一带一路商事纠纷调解中心等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制定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流程,组建“商事争议调解中心”。此外,对在审判中发现的社会管理症结问题,在充分研判的基础上向相关部门发送司法建议。2017-2021年,成都法院发出12份司法建议。

成都市检察机关则延伸职能,提升服务保障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动性。首先突出前移知识产权检察服务阵地,在天府中央法务区设立知识产权检察工作室,主动对接企业需求,提供涉知识产权案件受理、辩护与代理接待、法律咨询等服务128件次。创新提供“定制化”检察服务,“随案会诊”。知识产权检察工作团队“成检智立方”调研走访企业、园区96次,收集处理企业涉知识产权意见32件次。创新推出“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体检服务”,聚焦重点企业、重点工业园区创新知识产权“法律体检”工作,从企业知识产权检测和预警机制不畅、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较弱等问题出发,向企业发出25份知识产权保护“体检报告”。

编辑:王硼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