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纪法联动 助力乡村法治振兴

  
2022-03-21 12:40:58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杨元禄 

乡村要振兴,法治必先行。由泸州市纪委监委驻市委政法委纪检组牵头并全力推动,泸州市委政法委、泸州市司法局、泸州市信访局联合参与的“纪法联动助力乡村法治振兴”全新模式,3月16-17日,在乌蒙山区叙永县摩尼镇联盟村和赤水镇双山村开始试点。泸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何猛、泸州市纪委监委驻市委政法委纪检组长张兵等出席“纪法书屋(苑)”和“乡里乡亲说事室”挂牌活动,赠送了普法书籍。泸州“纳爱”普法宣讲团队,针对山区儿童自我保护意识欠缺、矛盾风险点多等实际情况,采取以案说法、漫画人物、电影片段等浅显易懂的方式,为摩尼镇中学和赤水镇双山小学数百名中小学生,送上量身定做的法治“大礼包”,引导教师、孩子们增强法治意识。



据张兵介绍,纪法联动泸州模式,旨在把纪检监察监督贯穿乡村法治振兴全过程、各方面,全力打造依法治村、以德治村、源头治理、法治服务、共治共享、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乡村法治振兴,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市纪委监委驻市委政法委纪检组,在监督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信访局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同时,组织牵头整合各方资源服务乡村法治振兴,纪检组责无旁贷。“纪法联动助力乡村法治振兴模式是个全新的创举。”


泸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何猛表示: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保障。纪法联动的泸州模式,就是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五大指标,力争用2年时间,建立起由纪检组督促,政法、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依法履责,律师、法律工作者、公证、仲裁、司法鉴定、普法宣讲团队等广泛参与的乡村法治振兴工作机制和可复制可推广的泸州模式;利用试点村所在乡镇综治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推进形成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切实做到群众有诉求、组织的回应、服务有保障、群众有感受,让风险在村级第一线化解,矛盾在最末端解决,共识在最基层凝聚,美好在家周边实现。


按《试点方案》任务分工,泸州市委政法委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协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专项整治活动,切实解决好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全方位排查试点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健康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引导试点村在全面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的基础上,找准突出矛盾风险,有效提高防控化解能力;以案释法、以事说法,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推进村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深化网格服务管理,进一步整合基层协辅警力量,推进驻村辅警兼网格员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泸州市司法局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市县两级法律服务力量,为试点村提供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指引,设立咨询联络点、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咨询、业务办理预约等服务;大力开展试点村企业“法治体检”活动,指导企业依法经营、帮助企业防范风险,优化试点村经营环境;培养“法律明白人”,重点提升试点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务监督委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与试点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在试点村建立说事议事点,让群众来参与、来商议,让群众说了算,充分发挥群众在村级治理中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让群众的法律问题在家门口得到回应和解决,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安定有序的基层治理新局面。


泸州市信访局的主要任务是:主动把信访工作融入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推动试点村的信访保障工作,深度助推乡村法治振兴。指导试点村全面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强化村级源头预警预防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发现、化解信访矛盾的“前哨”作用,推动信访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防止小矛盾、小问题累积叠加,邻里矛盾、普通纠纷升级蔓延,发展成为工作中的“绊脚石”;着力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切实解决乡村振兴工作中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揪心事、烦心事、闹心事”;着力开展“下基层、到一线、化矛盾”巡回接访活动,延伸市、县信访部门的工作触角,把信访接待工作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泸州市纪委监委驻市委政法委纪检组的任务是:督促各联动单位党委(党组)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把主体责任延伸到基层,杜绝责任落实不力、推诿扯皮、失职渎职现象;加强对各联动单位开展乡村法治振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整治在协同共建联动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采取每月抽查、专项检查、常态核查的方式,实行清单化、过程化监督,严肃查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腐败和作为问题;对监督检查、整改中遇到的各类情况和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定期会商、整体研判、及时督办、推动解决;组织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到试点村一线,通过实地走访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编辑:徐雯夏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