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3天兑现31万!岳池法院倾力调解,让新年不“忧薪”

  
2022-02-14 20:40:56
     

李怡青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雍剑波

“杨法官,马上过年了,我手下的工人兄弟一直在催我,还要多久才能拿到工程款啊?”2022年1月26日。

“杨法官,钱他们已经转了,真的没想到事情这么快就解决了,这下可以过个好年了!”2022年1月28日。

从忧心忡忡到喜气洋洋,当事人张某和蒋某只用了三天。这三天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杨法官又付出了哪些努力?

2014年8月,被告某公司承包了某工程。原告张某、李某组织人员为该工程点提供劳务。2020年5月,被告某公司以及项目施工人与张某、李某进行了结算,确定欠款80余万。之后,被告方在支付30万元后就未再支付。

两年来,原告带着组织的民工与被告多次协商未果,遂将某公司、工程的4名承包人诉至岳池县法院。“我的叔叔生病住院都没能拿到工资”,李某在立案后对承办法官说道。

一边是民工工资,一边是逃避的被,2022年1月,在收到张某、李某的诉状后,承办法官得知二人急于在过年前将工资发放给当时的工人,于是赓即联系被告,但是多名被告身在外地且1名被告始终没有接听电话。

看着焦急如焚的张某与李某,承办法官决定组织一次庭前调解。1月18日,承办法官利用融合法庭组织双方当事人远程在线调解,但却只有部分被告远程上线,其余被告以“这个我们操作不来”为理由进行推脱,导致第一次调解无法进行下去。

融合法庭已经多次运用,且只有简单地登录小程序、输入登录名和密码,承办法官清楚,被告拒绝上线一定是另有隐情,于是拨通了一被告吴某的电话进行沟通。

通过和吴某的交谈得知,原来几名被告都已知情,但他们心中有个梗,觉得自己做工程亏本了,不想来面对这次诉讼。知道被告的心结后,承办法官分别对各被告进行释法明理和劝说,最后确定在26日再进行一次远程调解。

不放弃,再次远程调解,实现案结事了,为了避免再出现不会操作的问题,承办法官将这次的远程方式换成了更加易于操作的微信视频,这次终于没有人说操作不来了。

正式调解前三小时,承办法官组建了案件微信群,随后异地的、打不通电话的被告们相继入群。

1月18日下午3点,远程调解正式开始,屏幕上同时出现了五名被告。调解过程进展得并不顺利,原告表示这笔钱是民工工资,且已拖欠多年,金额不能少;被告则诉苦自己做这个工程血本无归,希望酌情减少金额,双方各有苦衷,争执不下。

见此情形,承办法官决定暂停视频,分别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通过分别沟通,耐心劝解,原、被告均愿意做出一定让步:原告放弃利息,将支付金额降至48万元,并同意被告分期支付;被告承诺1月28日前先支付31万元,6月30日前再支付剩余的17万元,经历了经4个小时的调解后,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了一致。

事情终于有了结果,原告张某、李某的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看着他们的笑容,承办法官反复叮嘱,这笔钱款是用于保障民工工资,收到转账后务必支付民工工资,不得挪作他用,张某、李某连连点头,表示一定会把工资发下去。

31万当天到账,“大家都好生过个年”,1月28日,张某、李某给承办法官发来转账凭证,31万元工程款已经如约打到他们的账户里了。“我们马上就通知工人兄弟来领钱,这下大家都好生过个年!”李某在电话里高兴地说道,听着李某的笑声,承办法官也笑了“是呀,大家都过个好年!”

编辑:王硼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