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公安局:下好四步棋 密织群防群治四张网

  
2022-02-17 10:46:23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谭别林

2月17日,记者从达州市公安局获悉,为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纵深发展,该局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紧紧围绕“下好四步棋、密织四张网”,深化群防群治工作,进一步夯实平安达州建设基层基础,构筑平安达州建设“新防线”,打通基层治理服务“最后一公里”。

下好组织领导“方向棋”密织基层基础“指挥网”

达州市公安局将群防群治工作作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高起点部署全市群防群治工作。

积极争取党委支持。建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常务副市长、政法委书记、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坚决做到政策落实、资金到位、项目落地,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安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性工作格局。

优化基层治理纵向格局。坚持以各级“社创办”领导小组为指挥平台,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责任,科学规划、精准施策、明确流程、高效运转。相关责任部门、辖区党委政府按照重点工作任务和工作标准加强协同配合、扎实推进,确保治理成效。

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市公安局着力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紧紧围绕基层党组织构建公共服务机制、群众自治机制、社会共治机制,赋权赋能、权力下移,加大对基层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引导基层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强化督导巡查。推动市委、市政府将群防群治工作纳入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目标绩效考核指标,列为市委巡察组、市政府督导组巡察督导重点内容;将工作纳入“督考推”,以“项目可考,结果可溯”的考核原则,成立专项考核领导小组,完善考核应用体系,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年度目标绩效,切实督促相关责任部门、辖区党委政府高标准、高质量落地落实相关工作。

下好社会治理“先手棋”密织体系建设“高效网”

为进一步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达州市公安局明确工作目标,坚持统筹结合,持续创新城乡基层治理试点工作新模式,探索建立“深化党员‘双报到’,落实‘社会治安、基层社会治理、风险防控’三大责任,建立一套基层基础支撑体系”的“231”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该机制通过党员双报到、志愿者服务两种途径,夯实基层群众自治、矛盾风险化解、社会治安防控三层基础,推进实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现化。“231”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通过全面整合各类治理资源,下沉基层、服务基层,延伸平安触角,构建形成更加高效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矛盾风险化解的指挥体系,达到风险预警预防更加精准、基础管控工作更加扎实、打击违法犯罪更加有力、社会整体防控更加严密的工作效果,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构建群众参与、人人尽责、全面共享的治理格局。

相关责任单位将推行“231”基层治理模式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与从严抓班子带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相结合,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相结合,以网格化治理服务为手段、以社会综合服务为形式,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打造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治理模式,推动群防群治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实现从“传统小治理”到“民生大治理”的华丽转变。在通川区马房坝社区和达川区金华社区、曹家梁社区进行试点,凸显社区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发动多元主体参与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居民参与、智慧社区发展等领域取得较好实践实效,进一步提升了辖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下好工作合力“创新棋”密织市域巡防“覆盖网”

聚焦严防严控,机制创新。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达州、法治达州、善治达州为目标,制发《关于建立“六联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的实施意见》,建立了联勤、联防、联管、联控、联打、联宣的社会治安防控“六联”机制。“六联”机制取“1+1+1+N”模式(即1支主要力量,1支重要力量,1支辅助力量,N个其他社会力量),以特巡警、交警、城区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派出所及机关民警为主要力量,以市级相关单位人员重要力量,以街道社区干部、单位保安、社会保安、综治网格员及志愿者为辅助力量,对11个片区21条防线进行治安巡防。该机制被中央政法委列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项目。

聚焦资源整合,多方联动。达州公安统筹武警达州支队、达州监狱、市检察院、市法院及15家市级部门和志愿者力量、群防群治力量,聚集多方力量持续优化巡防体系,有效应对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综合事务工作站,整合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巡防力量,实行一体化值班备勤和动态巡逻查控;制定完善响应联动预案,适时开展多单位、大范围的合成演练和分单位、分部门的小规模针对性演练。针对重要时间节点,将尖刀力量特巡警“巴山突击队”部署至重点区域、部位,全天候加强街面治安防控力度;强化联防联动,全面统筹巡防力量开展治安防控,切实在大事、难事、急事面前拧成一股绳、握成一个拳,把每一起突发事件稳妥处置好;安保维稳依法联动,建立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健全应急处置体系,确保联动顺畅,实现处处有警力、时时见警灯,极力提升了街面见警率和震慑力,有效维护了社会面安全稳定。2021年以来,主城区共计投入社会各界巡防力量10880余人次,“两抢一盗”等可预防性案件发案率逐月下降,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8.28%,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7.16%,社会治安掌控力和人民群众安全感得到极大提升。

聚焦实战实效,运行常态。建立联勤启动机制,遇有突发事件时,各成员单位完成平战转换,启动战时模式,协同配合公安机关等专业力量进行联合处置;建立突发事件处置机制,以特巡警为主体力量,对各类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暴恐和个人极端案(事)件进行处置,各成员单位在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下开展警戒封控、伤员救治、疏散群众等工作;建立考核机制,对各成员单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平时考核、战时考核、模拟实战考核、领导评价四部分定期、不定期评价,评价情况纳入考核总分。

下好因地制宜“部署棋”密织乡村防控“延伸网”

恢复治保组织,搭建区域统筹的力量体系。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思路,达州市公安局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出台《进一步加强全市村(社区)治安保卫委员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市2283个村全部建成治保会,配备治保委员1.06万人,成立131支义务巡防队。自2021年4月以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530余起,复杂矛盾纠纷850余起,化解成功率达98.3%;开展各类集中宣传1.3万余起,入户率达95.8%;帮教特殊人员2.1万余名。

填补制度真空,完善警民联动的制度体系。联动市委统战部、市委政法委等6家单位,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群团组织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见》,推进群众自治有了新元素、新内涵、新成效。推动建立完善村(社区)治保委员会考核奖惩和检查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建立治保会岗位责任制度、学习例会制度、工作汇报制度、情报报告制度、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制度、重大疑难问题讨论制度、宣传制度、考核奖惩等9项工作制度。推动采用到派出所“岗前培训”“定期培训”以及“轮值培训”协助民警开展警务活动等多种方式,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和履职技能培训,完善提升业务水平相关制度。

共同参与治理,建立人人参与的工作体系。整合警务室、治保会、矛调中心力量,加强区域警务联勤联动,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建立矛盾联调联处,由社区民警组织村(居)委会治保主任、人民调解员等每月对辖区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对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进行联席会商,基本实现矛盾解决在当地。建立治安联控联防,推进村(社区)警务治保一体化,结合村(社区)情况特点,分季节、分时段、分部位开展重点巡逻防控,切实预防各类案件发生,有效降低发案,及时清除治安隐患,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建立相关人群联管,落实管控帮教措施,切实解决刑满释放人员在就业就学、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使其真正自食其力、融入社区、回归社会。建立平安建设联创,按照《达州市“八无”平安村(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基层街道社区下沉,全面推进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以“平安细胞”夯实基层平安基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编辑:夏修露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