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谭别林
11月3日,达州市召开解读和贯彻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新闻发布(第五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杨晓军主持。邀请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李冰雪,市巴山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冯尧出席。
“‘ 十三五’时期,全市紧盯省委‘把达州建设成为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这一定位,始终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总体思路,聚焦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总体要求,不断完善战略目标、优化发展布局、细化落实举措,有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大繁荣、大发展,各领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李冰雪说:“所以,建设成为文化旅游中心,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有决心。”他从文化、旅游、政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文化:有基础。达州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富集,区域文化优势明显、文化地位突出。境内罗家坝遗址和城坝遗址是巴文化的璀璨明珠,奠定达州作为巴文化腹心地带和重要起源发展中心的地位。罗家坝遗址经过6次考古发掘,出土青铜器、陶器等各类器物2500余件。城坝遗址是西南地区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晋县城遗址,荣获全国考古发掘最高奖“田野考古”一等奖。达州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主战场,营渠战役、宣达战役、万源保卫战三大关键战役影响深远,中国红色第一街、中国红色第一联等“十个一”重点红色文化遗存彪炳史册。达州民俗文化瑰丽多姿,全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258个项目,国家级名录3个,国家级传承人2个,巴山民歌、薅草锣鼓等一批代表性非遗项目,组成达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有潜力。达州旅游业发展经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进入到厚积薄发、破颈腾飞的高速增长期。围绕“一核两区三带”的文旅发展布局,稳步推进巴文化“一轴两翼”示范项目建设,投资106亿元,建设22个巴文化重点项目。连续两年相继实施“红色旅游提升年”“红色旅游攻坚年”行动,建成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神剑园二期等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着力打造“3+4+4+10”红色旅游产品体系。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景区、争创龙头品牌,巴山大峡谷创国家5A级景区已通过省级评定,宣汉县成功创建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和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吸引力显著提升,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3794.9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2.57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加了140%、170%,旅游发展未来可期、大有可为。
政策:有优势。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支持达州建设成为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并在《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把达州定位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纳入全省“一核、五带、十大、四廊”文旅发展总体布局。达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前所未有地提出建设文化旅游中心的发展目标,形成以《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为统揽,以《全国巴文化高地展示利用总体规划》《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达州市“十四五”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视发展规划》3大规划为引领,以《关于推进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的实施方案》《达州市文体旅游产业培育方案》2个方案为主导的“1+3+2”的发展规划体系,进一步明确总体定位、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机制保障、重大项目,科学指导达州“十四五”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该市将进一步坚定围绕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战略部署,优化“一核两区三带”文旅发展总体布局,推进文化铸魂、实施文化赋能,推进旅游为民、实施旅游带动,推进文旅融合、实施创新发展,加快实施“12358”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冯尧说,市委革军书记在市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巴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进巴文化研究,加快罗家坝、城坝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施主城区文化景观提升工程,塑造“巴人故里”品牌,加快建设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这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努力方向。
该院围绕发展抓文化,抓好文化促发展”的工作取向,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见成效、四年上台阶、五年攀高地”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巴文化研究宣传推广工作,锐力擦亮“巴文化”品牌。
冯尧还就近年来该院在推动达州建设巴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以及未来又有怎样的谋划等回答了记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