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法学会:做实“三项微治理” 撑起老区大平安

  
2021-11-11 11:13:56
     

“微管控”——构建大格局

巴中市地处川陕革命老区。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市法学会密切联系实际,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把办公室搬到一线,1911名会员与“红马甲”队员们一起面对面服务群众,实打实解决问题,当好“微管控”宣传员、信息员、服务员,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市民们一致点赞。

“每天回家的路上,不时可见穿行在大街小巷中警灯闪烁的巡逻车和“红马甲”巡逻队,这让老百姓心里感到踏实,夜间走路也不慌!”9月24日,在巴州区东城街道办事处创文座谈会上,观音井社区年过八旬的李文龙老大爷发出由衷的感慨。李文龙原住巴州区偏远山区,进城10多年了,近几年他切身感到创文工作创到百姓心上,巴城形象越来越好,“微治理”带来大收获。公安、执法、街道、社区携手协作,车巡和人巡相结合,加大防控密度、力度。综治中心干部、专兼职网格员、乡镇、街道、村(社区)各方力量融为一体,组建“三色马甲”,动态防控布满大街小巷,村落院户,安全系统24小时守护没有缺位,不仅人行有记录,就是一个塑料袋从天而降,也逃不过“千里眼”。

“慧眼工程”帮大忙,市民随时守规矩,加上近几年的防范改造、老旧小区升级、智慧小区创建,实现了全市视频监控资源互补、网络互通、信息共享,从群众的身边小事着手动情细化管控,不断完善“点线面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崭新的防控体系构建起平安“大格局”。

“微调解”——促进大和谐

市法学会会员勇于担当,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第一要务,带头为“微调解”作奉献。今年来,为群众解难事、办急事4100多件。“大家都来回忆回忆,这个房界在哪个地方?”巴州区凉水井村驻村法学会员语音刚落,便你一言我一语说道起来。两房邻居因房界矛盾纠纷不断,口角愈演愈烈,双方曾经大打出手。近日,驻村法学会员请来周围的邻居在一起进行调解,摆实事,讲道理,还原边界位置,两家人心服口服地握手言和。

“微调解”解决大问题。近年来,巴中市村(社区)普遍建立了调解室,市法学会员常常是主动参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市法学会会员线上线下充分发挥助手作用,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性、源头性、前瞻性上下真功,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迸发出矛盾纠纷化解“巨能量”,有效防范“民转型”案件。

“微服务”——传递大温暖

“每个法学会员都是百姓的服务员”。这是巴中城镇乡村百姓的共识。“会员办事实,群众得实惠”。无论在城镇乡村,每提到法学会员,市民们就从心底感受到亲情、友情、真情。

“打个电话就有人上门疏通下水道、维修电路,20分钟不到,电灯亮了、水管通了!”巴州区小东门社区70多岁的老太婆李秀芳连连称赞。

9月23日,李秀芳儿女外出,家里突然电路不通,水管不通。她抱着试试的态度,按照法学会帮助基层印发的服务手册,拔通了上边的疏通下水管和维修电路的电话后,烦心的事情很快解决了。

“有事找我办,有难找我解,有苦找我诉”。近年来,巴中市法学会员说到做到,在创新推动“微治理”、打通市域“微巡环”的进程中,线上线下当好助手。

(石芳)

编辑:曾燕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