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朱佳琦
疫情下的11月寒风凛冽、略显寂静,理工东苑西区19栋的架空层旁,一位全副武装的“大白”用手机一个接一个地熟练采集排队做核酸的居民信息,认真核对、严谨仔细,空闲之余还协助采样医生装袋棉签,转运试管......一系列操作都显得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她是小陈(化名),她有一个临时的身份——成都市成华区龙潭街道隆兴路社区在矫人员。11月23日0时,理工东苑西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成都全域解封,这让小陈激动不已。成都疫情严峻的这些天,她曾主动请缨成为一名普通的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穿梭于理工东苑西区协助核酸检测工作。
“当她第一次提出要去支援核酸检测工作的时候,我都感到十分吃惊,很担心她吃不消连续几小时穿着防护服的高强度工作,但那个坚定的语气和眼神让人无法婉拒。”这位志愿者给社区工作人员雷老师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但更加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小陈刚接受社区矫正的样子。据成华区司法局龙潭司法所所长杨浩回忆,小陈在报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面对周围邻居和朋友时,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对前途失去信心。洞察到小陈的消极心理,司法所迅速制定出适合小陈的矫正方案,及时主动地联系和走访小陈,对其在思想上和认识上进行疏导,帮助她早日回归社会。同时,还多次和小陈的家属沟通,借亲情的力量加强帮教效果,引导其珍惜现在的生活和自由。
如今,从负面状态中走出来的小陈,踏上防疫征程的选择让人心生敬佩。一次次的实战经验让她迅速成长为“陈老师”,第三次出发时已经带起了“徒弟”。小陈说:“在接受社区矫正的这段时间,我感受到了社区的真切关怀,面对疫情,当社区需要我的时候,我怎么能退缩,我要到前线去,到最需要志愿者的地方去!”
杨浩告诉记者,辖区还有很多像小陈一样起初情绪低迷的矫正对象,在由社区矫正工作者、社区民警和帮教家属组成的矫正小组的帮教下,树立了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信心。矫正小组一方面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法治教育,与他们谈心谈话,帮助其知法、懂法、不违法,督促其遵守社区矫正的管理规定。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这些社区矫正对象曾因违法犯罪短暂地输掉了“底线”,但在疫情防控这场不能输的战斗中,他们纷纷重整行装,冲锋在前。前不久,司法所还收到了社区矫正对象捐助的5万个口罩,曾经因虚开发票罪在辖区进行社区矫正的林先生,听说成华区疫情形势严峻,便主动与司法所联系,希望为抗击疫情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