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马超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基础的民生,如何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均等化,记者9月9日从涪城区教育事业振兴行动计划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区2019实施了教育事业振兴行动计划以来,全区的教育事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重点新建、改扩建了14所学校,总投资达6.1亿元,目前有各类学校182所,其中幼儿园123所,小学29所,初中20所,特教校1所,在校学生有101350人,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5%。教育事业快速优质的发展,涪城区先后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全国科学教育试验区”“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等国家、省级荣誉。
涪城区坚持以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适应发展”的学生为育人导向,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人作为学校思考与实践的主要方间,引导学校围绕育人目标创建学校特色。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涪城区在国内首次构建教育研修协作体,建立素质教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将“五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德育方面,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活动,在成绵路小学等3所学校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校,示范引领全区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在安昌路小学建立涪城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并成立“涪城心驿站”,开通心理服务热线,推送心理微课程。全区共有40所学校建有心理辅导室,为师生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指导。体育方面,坚持每年举行田径、篮球等7项区级青少年体育赛事,每年区级青少年“三大球”比赛场次达1000场以上,每年派出50余支代表队参加全国、省、市组织的青少年体育竞赛,竞赛成绩一直保持全市第一。艺术教育方面,将艺术教育纳入中考考核,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作为学校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劳动教育方面,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快劳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已建成东辰学校、石洞小学2所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石洞小学结合“农耕”校园文化,打造农耕博物馆、种植区、竹编室、陶艺室等实践体验基地。
城乡教育集团助力城乡教育同质共享。作为四川省内最早推动集团化办学地区之一,涪城采取“名校+新校”名校+乡校”“名校+弱校”的“1+N”模式,通过一站式管理、共享式教学等举措,盘活闲置资源,放大优质龙头学校引领功能,探索出一条极具涪城特色的集团化办学路径。近年来,涪城紧扣基础教育“城挤乡弱村空”问题化解,继续深入推进城乡教育集团化办学,由实验小学与杨家小学、安昌路小学与玉皇小学、实验中学与杨家中学结对,探索实施城区学校对乡镇学校的“团队式”管理帮扶。通过管理互融、师资互派、教研互通、学生互动等方式,逐渐缩小城乡学校校际差异。近两年期间,集团内农村学校获得省市级先进集体等各类奖励6次,杨家中学荣获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先进单位,杨家小学成为首批被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命名的彩票公益金资助的乡村少年官,也是首批被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截至目前,全区现有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7个教育集团领办20所中小学,在校学生2.86万人,占全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5%。通过集团化办学,增加优质学位1.75万个。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保证。为增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促进教师培养机制体系的分层建设,有效发挥名特优教师示范引领,建立中青年骨干教帅专业发展高速通道,整体提升全区教师的专业力,涪城区严格薄循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按照面向全体、兼顾差异、标准明确、任务驱动,突出业绩、注重引领,逐层递进的原则,从新教师、骨干教师、名特优教师三个层面,设计了萌芽教师、潜能教师、学优教师、骨干教师、学带教师、专家教师六个发展梯级,以梯级式的价值引领、分层化的任务管理,实现激励机制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双优化。通过梯级设置,让教师对于自己职业规划有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三年一评审、一年一考核、上下可流动”的动态管理机制,从制度上让教师避免职业倦怠。而对培养选拔出的学优教师、骨干教师、学带教师、专家教师,涪城区兑现每人每年2000元、5000元、10000元、20000元,让人实实在在看到了涪城尊师重教,培养优秀教师的决心和魄力。不仅限于此,涪城区在教师培训方面也亮点纷呈,比如17个城乡研修协作体和28个名师工作室的组建运行,“每年一届,每届三年”的新教师跟岗培训安排,以及老带新的“青蓝工程”和奉献光热的“银龄工程”,目前已形成名、特、优教师率先垂范、专业引领,中青年教师目标明确、不断进取的教师队伍良性发展态势。
通过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实现“基础性评价+特色发展评价”到“主业评价+特色发展评价”的提升,逐步构建区域特色建设“行政主导、学校主体、科研助力”的发展体系。充分尊重学校的个性和校长办学的自主性、建立全区学校特色项目库,将74项特色项目纳入统一管理,所有入库项目在未来三年中相对固定,分别以学校自定的2020、2021、2022三个年度的预期星级目标作为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目标,在第3个年度的年末进行汇总和星级评定,纳入学校年度发展性评价。目前,已形成区域学校特色建设“优质+潜力+新生”三种类型格局,6所学校的特色项目首批被评定为五星级项目,学校特色建设成果丰硕,办学品质不断提升。比如“花园实小和谐教育"务实务本,以校本阅读课程等科研课题为动力引,促动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提升;石洞小学把握省艺术工作现场会后的在省内的良好评价,将农耕文化与小微学校的特色进一步结合和深化;实验中学“灵性教育”立足现状、攻坚克难,把学生的全面培养作为学校办学最重要的指标;绵阳二中“扬长教育”,秉承传统、不断创新,扬学生之长,育全面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