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置小区蜕变为“美好家园” 这个千户安置小区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2021-09-14 10:00:14
     

梁月群 蔡承杰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实习生 魏丹

核心提示

文锦佳苑小区位于邛崃市文君街道东南社区,是一个有着1220户4328人的大型拆迁安置小区。今年7月26日,邛崃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德彰调研该小区以党建为引领的“自治”模式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居民小区是社区治理的第一关,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相关部门在文锦佳苑小区开展共建平安小区宣传活动

邛崃市委政法委供图

9月2日下午,记者随邛崃市委政法委工作人员来到文锦佳苑小区。社区内干净整洁、绿化优美,各类运动设施、休闲空间等基础设施完善,居民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家常、打麻将,一片悠闲惬意……没有一点传统安置小区“脏乱差”的老毛病。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同行的邛崃市网格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孙领表示,曾经的文锦佳苑可不是这样的,也存在私拉乱接电线、车辆乱停乱放、私占公共绿地等安置小区的通病,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比较突出。

文锦佳苑小区是如何一步步告别“脏乱差”,蜕变为和谐宜居的“美好家园”呢?小区业委会主任彭文杰道出了关键:“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后,我们又成立了由居民参与的4个自治组织。一旦发生邻里矛盾纠纷,或者需要搞绿化等公益活动,我们的自治组织就会积极发挥作用。”

据了解,文锦佳苑小区的华丽转身是邛崃市近年来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坚持“党委领导、双线融合”,创新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一体化”改革、建立社区民主协商制度所取得成绩的缩影。

党建引领

激发居民自治内生动力

针对小区治理存在的问题,文锦佳苑小区所在的东南社区以“共谋共商、共建共治、共担共享”为治理理念,积极探索以党建为引领的“自治”模式,在该小区成立了小区党支部。党支部第一时间发动党员业主认岗领责,并引导小区居民自发成立自治组织,孵化小区自治管理团队,先后组建了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安全卫士志愿服务队、“管得宽”志愿服务队等自治组织,逐步形成了党员带头、居民参与共治共管的小区治理模式。

“小区里有21名党员,大多是已退休的老党员,他们继续发挥余热,不断地做居民们的思想工作,才让社群搜索法在小区治理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用处,这也是小区能够实现居民自治的重要原因。”文君街道东南社区副主任彭稀说道。什么是社群搜索法?彭稀告诉记者,社群搜索法就是以熟人找熟人的方式建立起居民社会关系网络。小区里汇聚了5个乡镇的拆迁户,党员牵头利用关系网络找到原来各个乡镇上热心的、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服务意识强的积极分子,再由他们不断推荐更多有服务意识的居民加入进来,帮助邻里间化解矛盾纠纷。最终,在“领头羊”们点带点、点带面的带动下,原本陌生的5个乡镇的居民融合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如今,在党员和自治组织的引导下,居民们已经树立了消防通道就是生命通道、消防通道必须要畅通的意识,以往私拉乱接电线、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居民们看到有人乱停电瓶车都会主动劝导挪到指定停车点,所以最好的治理方式就是自治。”文君街道东南社区书记李玉霞如是说。

集众之智

自己的家园自己来管理

汇集了5个乡镇拆迁户的千户安置小区究竟该怎么治理?东南社区坚持“社区主导,住户参与”的原则。文锦佳苑小区党支部和自治组织成立后,在“自己家园自己管、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工作导向下,开展“治不治”“怎么治”由居民住户说了算的工作模式,通过举办“小区夜话”“坝坝会”“座谈会”等活动征求居民对小区的整治意见,再对征求的意见进行统计归纳分类,然后邀请小区物业、业委会、楼栋长、党员、网格员、居民住户积极分子等群体共商整治事宜。提前谋划小区后续管理工作,共同商议制定小区公约、小区门卫制度等,建立起了“户+楼栋+小区+社区”治理架构。

“我们把收集来的整治意见归为消防安全、监督安全用电、设置健身器材等10个方面,然后逐一进行整治和解决。”李玉霞说道。现在,小区里的消防安全有了保障,危险用电的安全隐患消失了,小区里也有了健身器材供居民们使用,每栋楼前姹紫嫣红、形态各异的花也开得格外惹人喜爱。“这些花花草草都是居民们自发组织种植的。”彭文杰指着单元楼门口的花园说,刚搬来的时候,小区的绿化还不丰富,但是居民们希望有鲜花和绿植来美化小区环境,于是各楼栋居民通过推选居民代表,自筹资金,每户出30元,自发打造了这些绿色景观。如今,每家每户进出单元楼都能看到这些绿植,心情也变得非常舒畅。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核心是人。文锦佳苑小区在邛崃市委政法委、市委社治委以及文君街道党工委指导下,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解决社区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方面的问题,逐步实现小区居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从而达到居民组织化、社区社群化、服务自主化、环境生态化,让小区成为有温度的生命共同体。

多元共治

“网格化”管理显成效

近年来,邛崃市坚持“党委领导、双线融合”的市域社会治理模式,通过资源、力量有效整合,力求实现重大事项共商、重点项目共推、问题隐患共治、平安和谐共建、治理成果共享。文君街道结合实际情况,搭建好“市——街道——社区——网格——小网格”的组织架构,在优化网格划分的基础上,强调资源整合。在各小区因地制宜,吸收小区党员、志愿者、楼栋长、卫生保洁员、社区社工等作为网格信息队伍,建立“红袖套”义务巡防队伍,参与小区日常治安巡逻,推进群防群治工作,提升小区居民安全感;充分运用“1+3+N”联勤联动机制,划分社区、小区、楼栋三级网络,配置居民小组长、专职网格员,成立“红袖套队伍”“文明劝导队”“小区绿植管护队”,在社区民警的带领下开展治安巡逻、文明劝导等志愿互助活动。

安置小区让农民“洗脚上楼”,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是很多村民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理念和习惯,文锦佳苑小区部分居民同样如此。有居民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在单元楼道内焚香烧纸,甚至还有居民在楼顶用农家肥料种菜……面对这种情况,小区里的群众会通过网格员传达社情民意,通过“红袖套队伍”发现问题隐患,通过“文明劝导队”规范小区秩序,自治组织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再利用熟人关系网络,对居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村民们也渐渐改掉了过往的农村生活习惯,融入了社区生活。

“由于社区调动了党员、楼组长等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大家团结齐心共同治理小区,这个小区在我服务过的10个小区里是自治率比较高的。”有着三年工作经验的网格员杨雪如是说。

邻里守望

“精细化”服务暖民心

2017年年初,邛崃市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五个社区开展居民自治与网格管理深度融合试点。试点取得成功后,该市更进一步推进了居民自治细胞工程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深度融合工作,以党建引领助推多元共治,以精细服务深化网格管理,以平台建设强化信息收集,以绩效考评促进费随事转,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创新发展。

在精细化服务上,文锦佳苑小区依托小区党群服务站,设立便民服务点,整合小区门卫室、物业用房等公共设施,发动小区物业、党员志愿者等帮助小区特殊人群代收快递、包裹,不定期到孤寡老人家中进行安全检查等,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会同有关部门严控小区违建,争取资金新建停车棚、监控等基础设施,目前已新建约1100平方米的小区非机动车停车棚;调动住户对小区绿化进行“微提升”,目前已整治了约150平方米的小区绿化带,对小区道路、公告栏、标牌、道闸等也进行规范管理;动员小区居民认证使用“为村”“天府市民云”等平台,方便快捷地获取生活、政务等各类服务信息;在传统节日开展邻情文化活动,增进小区高层建筑间的邻里互动,打破新小区邻里间的隔阂。

今年以来,该小区在党支部引领下开展居民活动4场,解决小区居民矛盾纠纷78件,让邻里由“陌邻”变成“睦邻”,构建向上向善向美的和谐小区,实现小区环境提质改善、小区居民友善相处、小区服务精细精准,为安置小区治理提供了“样板”。

编辑:王瀚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