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记者 王一多
9月26日上午,成都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成都市检察机关“益路蓉行”公益诉讼志愿者团队正式亮相。这支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66岁的队伍将通过专项监督、公益修复、公益保护宣传等方式参与到成都市的公益诉讼工作中。
社会参与度不够?志愿者力量参加
2020年5月,成都市检察机关创建了成都公益诉讼“益路蓉行”工作品牌和检察官团队。一年多以来,“益路蓉行”检察官团队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517件,3件案件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但是社会参与度不够亟待解决。
今年1月,成都市委深改委印发了《关于构建公益诉讼协同化社会化体系 强化公益司法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健全公益诉讼社会参与体系,并提出推动志愿者参与公益诉讼工作。
成都市检察院按照市委有关公益诉讼工作安排部署,积极推动志愿者参与公益诉讼工作,在市文明办指导下,联合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面向成都市民公开招募公益诉讼志愿者。招募期间,共有180名热心市民踊跃报名参加,经筛选后共有153人符合此次志愿者岗位标准。153名志愿者总体上呈现人员年龄跨度大、从事行业分布广、专业领域丰富等特点。从年龄分布看,最小的志愿者18岁,最大66岁;从职业看,既有在校大学生、律师、各类企事业单位职工,也有社会工作者、自由职业者;从专业领域看,不少志愿者具有与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等与公益诉讼法定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或从业经历。
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成都市检察院分别举行了线上的志愿者基础知识培训和公益诉讼专业知识培训。同时,结合志愿者专业背景和所在区域将志愿者进行区分,最终组建24支“益路蓉行”公益诉讼志愿者队伍,包括1支志愿服务总队,1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以及22支对应22个区(市)县检察院的志愿服务支队。
志愿者如何发挥作用?畅通渠道全程参与
发布会上,成都市检察院新闻发言人表示,他们将常态化开展志愿者参与公益诉讼工作。一方面通过引导志愿者参与专项监督、公益修复、公益保护宣传等工作,进一步丰富志愿者参与实践成果。另一方面丰富完善志愿者参与公益诉讼的渠道和方式,通过积极推进公益诉讼检察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逐步搭建志愿者协助发现案件线索、辅助办案、协助解决专业性问题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志愿者参与效率。
此外,配套做实志愿者公益诉讼专业知识培训,结合公益诉讼工作重点以及志愿者需求,线上线下、分片分领域开展实务研讨、庭审观摩、志愿者分享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志愿者参与效果。还要讲好志愿者参与公益司法保护故事,传递志愿服务好声音,切实做好工作经验总结提炼、典型案例培育、志愿者闪光事迹宣传等工作,进一步激发志愿者参与热情,激活社会公众参与公益诉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为切口,不断拓展社会公众参与公益司法保护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