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数据排查助力防控战“疫”  智能分析提升防控成效

  
2021-08-09 15:06:45
     

有人正在打电话核实数据、有人正在电脑上比对数据、有人正在记录最新数据……




8月8日,晚上9点半,虽然是周末,但仁寿县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大数据排查小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18名工作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为仁寿县疫情防控把好“安全关”、织密“安全网”,为真正做到科学决策、精准排查、严密布控,高效打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力支撑。

立足实际创新举措 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

“当前我国疫情呈现多点散发的严峻形势,大数据排查作为做实做好疫情防控最及时、最有效的防疏堵漏途径,能大量减轻基层排查工作量,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大数据排查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7月31日,该小组迅速行动,集中办公,立足实际,积极创新举措,通过“三个一”工作法,让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

一支专业队伍。仁寿县以县大数据中心为班底,从县政府办、县商务局、县教体局等部门抽调18名IT专业人员组建数据排查小组,进行数据接收、分发、汇总、上报、分析应用等工作,确保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情,为疫情防控的大数据支撑服务提供人员保障。

一套科学流程。数据接收、数据分发处理、数据下发、数据回收汇总、数据审核、数据提醒、数据进度催办、数据报表整理、数据上报、数据分析应用,这10个环节,在大数据排查小组的工作里,缺一不可。清晰明了、科学有序的工作流程和流水线、链条式工作方法,为疫情防控排查“不漏一人”的工作原则提供精准保障。

一个规范标准。根据省、市疫情防控要求,仁寿县将流动人员信息按重点区域驻留、时空伴随、红黄码等划定为1至7类,将数据等级划定为ABC三类,并对应不同等级要求分别在4小时、8小时、24小时内完成排查和汇总上报工作。同时建立流动人口排查数据库,明确乡镇排查目标,力争更快、更准地追踪和上报每一个重要信息。为疫情防控及时管控重点人员提供效率保障。

不仅如此,大数据排查小组还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研究开发出一整套人工智能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应用,为领导科学决策和应急状态下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数据保障。

每天上班18个小时  一个不漏一个不放过

“每天在办公室的18个小时,就一直盯着电脑看,生怕错过一条信息。”负责数据审核的工作人员陶晓琴说,自己到大数据排查小组后,长时间对着电脑,眼睛感觉十分干涩,虽然买了眼药水,但由于工作强度大、时间紧、任务重,思想高度集中,忘记了疲劳、忘记了病痛,到目前为止仅仅只用过一次。每天眼里、脑里是数据的她,连晚上睡觉做梦都会梦到正在进行数据审核。

据悉,负责数据审核的6名工作人员,平均每人每天要审核5000条左右的数据,需要在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再交给下一个环节的同事。

对负责数据进度催办的工作人员王思思来说,打电话就成为了常态,最多一天打过200多个电话。

“有时候,需要重点排查的人员因为接到多个排查电话后觉得心烦,就会选择不接电话。”王思思说,这时候,她就会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各种方式、以永不放弃的心态,联系上需要排查的重点人员,绝不让一个重点人员漏过排查和相应的管控,将病毒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8月8日,有一位红码人员拒接电话,她尝试用不同的手机、不同的座机分时段反复拨打均未成功,但她绝不放弃,尝试用自己外省的电话号码拨过去,对方接听后,再认真耐心地告知其排查的重要性,希望获得对方的配合,共同做好疫情防控,最后获得了对方的理解、配合,圆满完成排查任务。

最晚的时候,王思思曾经在凌晨4点给乡镇打电话,核实相关数据。

周末不能回外地的家和家人团聚、错过饭点因为太疲倦就吃个面包充饥、长辈生日却因为工作太忙一天都未能到场送上祝福、幼小的孩子在外地也顾不上回去看一眼、早出晚归虽然住在家里但却和家人两个星期没有说过话见过面……这些都是大数据排查小组工作人员们的常态。他们牺牲小家,守护大家,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不惧通宵、决战凌晨”工作精神筑起了疫情防控的牢固长城。

截至目前,大数据排查小组共收到省、市、县各级各部门推送的数据297142条,经过反复比对,去掉重复无效信息,排除已经排查登记人员信息,实际下发乡镇(街道)排查219584人。分析整理排查情况后建立起全县219584人的县外返(来)仁人员台账。通过一行行信息的对比、一条条数据的分析、一次次主动电话联系,大数据排查小组不断纠错核实,实现了数据分析零出错,为指挥部掌握全面、精准决策、有效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郭侨 潘建勇)

编辑:贾知若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