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义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公安队伍中,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是社区民警。他们深入群众之中,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疾苦,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做好服务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等工作,对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密切警民联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都市公安局新津区分局五津派出所民警杨刚就是这样一名善于开展群众工作的社区民警。
1997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2016年底到五津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近五年来。杨刚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在实战中摸索,以“贴近群众、守护平安”为宗旨,心理怀揣着“为民办实事的初心和使命”在社区警务工作岗位上燃烧激情的岁月。连续三年,杨刚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并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公安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在2020年,获“成都榜样·最美警察”提名奖,被成都市委市政府评为成都市劳动模范,2021年被评为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
提高管事率 发挥主心骨作用
杨刚负责的区域包括五津街道城西社区,辖区内的图腾国际商业中心处于城市中心,是一个集居住、商业于一体的繁华区域。
针对人员流动量大、警情高、发案多的治安热点和难点的问题。杨刚通过多方运作,组建了一支由社区、物业、城管、老党员、商家代表等人员组成义务巡逻队,不定期不定时进行巡逻走访,对治安隐患、卫生秩序、文明停车等不规范的现象予以宣传和纠正,提高了见警率、管事率。近年来,图腾商业中心的纠纷警情、盗窃、扒窃等发案率大大降低。
多方联动在于“1”的主心骨,体现了“1+1+1+N”的力量,发挥“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价值,创造了治安热点区域发案少、治安好、秩序好,赢得群众点赞!
疫情防控 助力商家复工复产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杨刚第一时间组织社区网格员一道深入辖区内的小区、商场、娱乐场所等,劝导群众响应政府的号召不聚集、不聚餐、不串门。对于自己负责的小区“重点省市”返乡人员26人,规劝他们以及家人居家隔离,并称“宅在家里,为国做贡献”。疫情防控期间,杨刚每天都要步行二万五千步以上,接听辖区群众的咨询电话不下50个。
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后,杨刚开始组织辖区商家有序复工复产。辖区内有一个家“羊肉串烧烤”的老板因不会写字,无法填写复工复商申请、登记等手续,面对复商办理手续一筹莫展。得知情况后,杨刚主动上门手把手帮助指导其完成复商申报,又帮助其联系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指导防疫期间复工复商有关注意事项。城区金三角片区是本地烧烤摊、夜啤酒等“夜经济”的繁华区域。针对附近群众投诉噪音扰民,消费者、商家未按要求戴口罩的情形,杨刚连续3天夜间加班,组织、召集社区、城管等单位力量协助进行走访、进行疫情防控宣讲,向“夜经济”经营商家18家、广大消费群众进行宣传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号召广大群众珍惜、巩固全社会共同创造的疫情防控成果。
反诈宣讲 打掉大型诈骗团伙
“反诈”工作为当前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杨刚积极响应成都市公安局“百万警进千万家”“一所一品”“六进六边”主题活动,以电信诈骗为主题的普法宣讲深入小区院落、居民家中。
“杨警官,请你帮我分析分析是啥情况啊?一位微友把我拉入一个微信群,老师讲的内容,我也听不明白?”年初,辖区内一位中年女性主动找到杨刚咨询。
杨刚看到,这个微信群的名称是“传统文化学习群”。听了几段微信群内老师讲解的内容,每一位老师讲解的内容不一样,又类似分科目授课一样,有党的方针政策、老年人养老保健、弟子规等内容。杨刚觉得好奇,在征询群众的同意后,便扫码进群“潜伏”,看看究竟“葫芦里卖个什么药?”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
几天以后,群里老师指导“学员”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申请政府“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在另一个“一带一路精准扶贫报单群”的群内申报个人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户籍和居住地址,农业银行银行卡卡号等资料,并缴纳工本费16元,一旦被“精准扶贫委员会”审核通过,确定为扶贫对象,就会获得3万至30万元不等的扶贫款。
这不是赤裸裸的骗局吗?杨刚立刻撰写《社会风险情报信息》报告上级,分局经过初步研判认定“事态严重”及时报告成都市公安局。经过市局有关部门的初步侦查和研判,发现全成都市各区(市)县均存在和新津分局上报的涉嫌诈骗老年人的微信群,而且各地微信群内的“学员人数”多达5000余人,而且学员人数成上升趋势,群内组织、骨干人员分工明确等情况。
在市局统一部署下,全市统一行动,挡获了7名涉案骨干成员,解散了涉嫌诈骗的微信群,对群内全体群众是一次活生生的反诈普法教育。可以说,该案件的破获和社会影响消除,是民警入户宣讲、与群众摆龙门阵聊出来的战果。
服务群众 失足浪子回归社会
作为一名社区民警,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接触群众,受理报警、求助、委托等,杨刚怀着“警民鱼水情”换位思考问题,做群众的贴心人,群众会将你视为亲人,形成“警爱民、民拥警”的良好氛围。
一位无户籍、无身份证“两牢人员”叶师傅的向杨刚述说不幸的“人生遭遇”,并向民警透露出鲜为人知的“不光彩历史”:自己在西藏年青时不懂事、不好学、不上进,可谓是“上学逃课、上班旷工、社会上常惹事”被父亲教训而离家出走。亲人一别38年,请民警帮助寻找亲人。
当叶师傅的父亲面对“突然冒出来”的儿子时,不相认让“父子团聚冷了场”。随后,杨刚做了大量的劝说工作,核查了叶师傅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从良记录”,一家人时隔38年终于团聚。
在杨刚的建议下,成立了工作专班进行了一次民间走访、西藏高原协调等特殊服务,为其办理了户籍、身份证。一张身份证“卡片”对叶师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开启人生生活新篇章未尝不是一个暖心故事。直至今日,叶师傅的老父亲等家人看见杨刚都会主动表达感谢之情。而杨刚的回答却是:“不用谢谢我。要感谢那就是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党的好政策。”
杨刚常说,挽救一个人,拯救一个家庭,影响一个家族群体,做群众的贴心人,我们亏了啥,什么也不亏。
亲近群众 矛盾纠纷轻松化解
化解矛盾纠纷是社区民警的本质工作之一,杨刚是五津派出所“公调对接”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成员。指导化解矛盾纠纷,用心贴着群众的感情,从情、理、法感动当事人,往往是事半功倍。
高某某、钟某某两人同一个小区的业主。因为对物业服务有不同的意见,两人发生口角,继而升级至抓扯、打斗,致钟某某手臂抓伤、鼻梁骨骨折(后来经鉴定为轻微伤)。纠纷发生后,其他民警组织双方多次调解未果,难题交给了杨刚。
杨刚接手后,立即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从“和为贵”“朋友缘分”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手,辅之以法律知识普及,三个小时后,双方达成谅解协议——高某某向钟某某道歉,并支付因此次纠纷产生的部分治疗费。
对于此次纠纷成功化解的诀窍,杨刚表示,如果依法将双方处罚了,今后她们就不好做邻居了,邻里矛盾纠纷处置不当有可能引发“民转刑”恶性案件。调解矛盾纠纷,学会与群众交朋友、做好心灵沟通,将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用情和理予以感化,同时做好普法宣传。贴着心为群众服务,群众心里明白你的心,自然就支持和配合你的工作。